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让学术出版真正走出去

作者:李芳 李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2-19

  

中国科学技术通史(5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学术在世界的话语权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扩大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术成果的传播载体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术出版走出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学术界在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研究上取得的成就,是提升国家学术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在中宣部、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指导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秉承国际化的优良传统,始终致力于学术型、专业性与国际化相结合,与剑桥大学出版社、爱思唯尔、施普林格、东京大学出版会、泰勒・弗朗西斯等国际主流学术出版机构均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近3年近300种图书版权输出到海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系列图书实现25个海外语种的输出,“大飞机出版工程”系列图书25种英文版专著输出到爱思唯尔,“中国工程技术前沿系列”百余种英文版专著输出施普林格。累计近150种图书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国家走出去工程,连续4次被商务部等五部委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被中国版权协会评为“中国版权最具影响力企业”。作为一家高校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围绕“打造交大乃至中国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桥头堡”的总体目标,多措并举,着力加强外向型选题策划、国际合作模式、高水平译者队伍、立体化传播媒介等方面的建设,在加快学术出版走出去,向世界推介中国的学术成就方面既收获了成果,也取得了经验。

  加强外向型学术出版选题策划,以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为导向,用中国观点回应世界关切

  学术出版走出去旨在通过学术出版物的海外出版与国际学界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探讨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热点研究问题的学术图书往往更能引起国际学界共鸣,这就要求出版社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学界动态,在选题策划阶段就要充分了解国际受众的阅读需求,加强此类外向型学术图书的策划,以具有原创性和主体性的中国学术观点和方法回应国际学界关切。

  东京审判作为国际社会对近代日本战争罪行定谳的最主要审判,海外学者撰写的相关学术著作已出版不少,但中国学者研究东京审判的著作在海外学术出版市场凤毛麟角。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紧扣这一全球关注的重大研究问题,与剑桥大学出版社联合推出了第一本集中表达中国学者对东京审判的回忆及学术研究观点的《东京审判:中国的记忆与观点》(英文版),入选了“剑桥中国文库”;之后又与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东京审判:为了世界和平》《南京大屠杀研究》等英文版学术著作,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学者在国际战后审判研究领域的话语权。此外,在全球瞩目的抗击新冠肺炎的医学研究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冠肺炎防治精要》经过7名国际同行评审,最终将英文版输出给了爱思唯尔出版集团,该书英文电子版在出版两个月之内就被全球用户下载了17633次。这是该集团第一本引进自我国医学工作者关于新冠肺炎防治的学术著作,为助力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

  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建设联合编辑室,推动学术出版本土化运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学术出版走出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不仅仅限于单本书或者单套丛书的版权输出,更多地需要中外出版机构联合开发图书产品线、共同选题论证、向全球作者组稿,甚至是本土化运作。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早在2012年就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成立转化医学联合编辑部,共同论证选题,全球组稿,第一期每本图书作者均由国内和国外各一位知名学者担任,多本图书入选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出版之后单本图书下载量和引用量均远超其他同类书,其中“转化医学出版工程”的“肿瘤系列”还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在此基础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海外合作方在各自擅长的出版领域设立联合编辑部,开展深度合作。如与爱思唯尔合作成立联合医学出版中心,就医学教育、临床医学出版领域进行长期合作。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出版机构建立联合编辑部或出版中心,包括与印度出版社成立中国-南亚科技出版中心,集中推出一批反映中国科技最新进展的英文版科技著作;与越南河内国立大学成立中国文化联合编辑部,着眼于建设中国文化图书产品线,以中国船文化为代表的海上丝绸之路图书产品线,成立了海上丝绸之路出版中心,着力推动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本土化运作。

  加强学术出版翻译队伍建设,提升中国学术话语表达精准度

  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术出版物能否真正走入国际学界,被海外学术同行接受。学术出版的翻译对译者的语言要求较高,既要有本土化的语言能力,又需要翻译学术出版物中的各种专业词汇,能准确表达作者的学术理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外译工作多采用翻译课题组的形式,即“译者+审校者+学科专家”的翻译小组模式,译者或者审校者中必须有一方是精通本土母语的外籍专家,以保证语言的准确以及语境本土化转换注释正确,学科专家主要承担外译学科领域术语等方面的审读,往往由作者推荐。在译者和审校者队伍建设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成立元济译书院,培养专业的优质译者,并在此基础上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外语教学类高校保持长期的翻译合作,吸纳优秀的高校老师充实译者队伍。同时,出版社还与海外多家高校有关中国研究的机构进行翻译合作,聘请精通中国国情和文化的海外汉学家来翻译,如入选丝路书香工程的两本图书《中国美术史》《中国音乐史》,越南语版翻译就是邀请了越南河内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学者翻译的,这两本书越南语版出版后获得了当地读者热烈反响。

  加强专业数据库的走出去工作,实现立体化的学术传播媒介全覆盖

  学术出版走出去不仅仅是纸质学术图书的走出去,学术期刊和专业数据库的走出去更符合国际学术出版的发展趋势,推动立体化学术出版传播媒介全覆盖,能进一步提升学术出版物的国际传播能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将专业数据库的开发视为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新机遇。出版社依托原有的纸质出版物,重点打造了“东京审判文献数据库”“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对于全球该领域的学术研究都具有一定的辅助研究和参考价值。之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通过成熟的海外数字平台代理将这些专业学术资源数据库推往海外销售。目前已有包括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杜克大学图书馆等在内的十几所海外名校图书馆采购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专题数据库,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学术出版走出去有利于促进本土知识体系升级,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还有助于掌握优质内容的主动权,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科研成果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出版机构开始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将继续提升学术出版的国际传播效能,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努力把中国最优秀的原创学术成果传播出去。

  (李芳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旦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