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出版中心主任刘叶华:

深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建设

作者:左志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2-19

  □本报记者 左志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直是我国出版走出去的排头兵。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人大社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什么成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出版中心主任刘叶华提到了一组让人震撼的数字:2012年前的20余年,人大社输出版权504项;2012年到2022年的10年中,人大社输出版权2400多项,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问:10年来,中国出版业在对外合作与交流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刘叶华: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编写、2020年出版的《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12年,我国图书版权输出7568项;到2019年,这个数字增长到13680项,增长率达到80.8%。

  二问:10年来,人大社在版权贸易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刘叶华:一是输出版权数量大幅提升,10年间累计输出版权2400多项;二是输出语种大幅扩容,从不足10种到40余种;三是输出内容不断丰富,从单一的传统文化发展到以当代中国为主要内容的高端学术著作;四是输出地区从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发展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版权输出总量的60%以上)。

  三问:人大社在对外合作与交流方面有哪些创新?

  刘叶华:在遴选海外合作伙伴方面,人大社坚持“三个顶尖”的合作原则,即坚持与世界顶尖、行业顶尖、所在国顶尖的出版社合作的原则,走高端学术国际出版的特色发展之路。

  在提升翻译出版水平方面,人大社以海外分社、出版合作中心、图书翻译出版中心、共建“中国馆”等多种形式,培养有国际眼光、国际视野的翻译和出版人才,推动图书翻译出版本土化进程。

  借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人大社建立一支传播中华文化的“斯诺”军团,培养一批热爱中国、了解中国的出版家、翻译家、作家、学者、媒体人,为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国的本土化传播提供有力保障。

  四问:人大社能够取得这些成果,得益于哪些经验?

  刘叶华:我社编辑团队根据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来策划和出版图书。比如国际社会最关注的与中国相关的话题,一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自身定位的问题,二是经济领域的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为此,我社策划出版了陈雨露教授的《人民币读本》和金灿荣教授的《大国的责任》,两本书分别输出16个和11个语种。

  在新时代,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带一路”等成为主题图书的重要出版方向。“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两套丛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靳诺、原校长刘伟牵头组织编写。世界知名出版商圣智学习集团翻译出版了两套丛书的英文版,黎巴嫩数字未来出版公司、土耳其环球出版公司和罗马尼亚考利特出版集团出版了丛书的阿拉伯文、土耳其文和罗马尼亚文版。

  五问:人大社对外交流与合作做得最成功的案例是什么?

  刘叶华:2017年8月,在中宣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的支持下,人大社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2019年3月,联盟在中宣部的指导下更名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截至目前,合作体共有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319家成员单位,其中国外成员单位263家,几乎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覆盖了五大洲各大领域,成员单位类别涵盖出版商、学术机构和专业团体,出版类别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众多方面。自成立以来,合作体成员间国际版权贸易量逐年攀升,中国内容图书合作出版日趋活跃。据不完全统计,合作体成员推动约5000种中国图书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翻译出版发行。

  六问:人大社走出去最有创新的一次举动是什么?

  刘叶华:人大社不断探索中国学术图书本土化出版的多种渠道,在海外设立出版中心,如成立以色列分社,设立中国―罗马尼亚学术出版合作中心,与蒙古国立师范大学设立中国主题图书翻译出版中心。人大社还和加齐大学在土耳其建立集中国图书展示、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和出版合作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国馆,与意大利LUISS大学签署共建中国馆的协议。

  七问:近年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大社走出去有哪些影响?

  刘叶华:疫情对出版行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尤为明显的是国内出版社与海外出版机构的相互交流变得越发困难。受疫情影响,各大书展及出版行业活动相继停办或延期,出版人之间失去了直接见面交流的机会。疫情是风险,也是机遇。疫情加速了出版行业数字化、线上化的进程,同时也催生出国际出版合作与交流的新业态、新模式。

  八问:人大社是如何克服疫情影响开展国际交流的?

  刘叶华:2021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逐渐常态化,人大社积极与海外合作伙伴沟通,采取网络会谈、线上面对面、“云参展”等形式开展国际出版交流活动。如2022年4月伦敦书展期间,人大社联合劳特里奇出版社线上举办“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中国视角’图书座谈会”,并发布了30多种“中国视角”英文版系列图书;5月首尔国际书展期间,人大社携手韩国耕智出版社在线举办“以书为媒、共话未来――《消除贫困:中国的承诺》韩文版新书签约仪式”等。

  九问:人大社近期将举办哪些国际出版交流活动?

  刘叶华:12月7日,我社举办了“一带一路”上的出版与文化交流论坛,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美国和泰国的出版人和学者围绕“一带一路”上的中外文化和出版交流开展对话。另外,我社还拟与圣智学习出版公司举办《生态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英文版签约仪式。

  十问:10年是一个新的起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人大社将如何贯彻落实这些要求?

  刘叶华:一是加强出版走出去内容建设,加强和优化外向型选题规划,保持在主题图书和学术图书策划出版方面的优势地位。二是深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建设,举办合作体年度高端论坛,组织成员单位相关人员培训。三是强化已有海外分支机构的运营和管理,未来努力推动建立哈萨克斯坦分社、委内瑞拉中国主题图书西班牙语翻译中心等分支机构。四是强化国际出版资源的分级分类管理,抓住重大时间节点开展图书宣传推广,探索数字化传播走出去渠道和数字产品的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