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内创业”导向下大学本科教学变革路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2-19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近些年出现了“慢就业”“懒就业”等现象。现如今,大学生就业呈现多元化、差异化,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及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双重挑战,大学本科教学如何走出工业化时代标准化的教育教学范式、如何创新发展赢得尊重是大学本科教育变革的关注重点。高校应当密切重视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就业需求,尤其是促使学生能够勇于创新、能于创新、乐于创新,使其成为日后能够以创造性的方式开展工作和学习活动的创新型人才,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加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引,从实际出发,把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精准化、高效化、实际化发展。由辽宁师范大学教授闫守轩所著的《“内创业”导向的大学本科教学变革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书,基于“内创业”的理论视角与实践逻辑,揭示与探寻了“内创业”导向下大学本科教学变革的理论架构与实践路径,为大学本科教学创新变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内创业”导向的大学本科教学变革研究》理论丰富、内容全面。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工业化社会开始向创新型社会进行大规模转型,高校毕业生的教育结构、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以传统就业为导向的大学本科教学一度陷入价值争论的风波之中。该书将“内创业”作为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带入高校与研究者的视野,并从个体发展与大学教学的角度出发,系统论述了“内创业”的理论意涵,认为“内创业”活动并非一定是要学生实现相应的创业行为,也并不是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创办企业的过程,而是使其具备创新的专业理智与情意素养,使他们勇于创新、能于创新、乐于创新,使其成为日后能够以创造性的方式开展工作和学习活动的创新型人才。因此,该书指出“内创业”是培养个体具备内在的创新性素养的活动,是存在于人身上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它是比传授知识和技能更为深层次的东西。
书中还指出“内创业”包含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方面是创新的专业理智,是指个体能够进行创新行为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理性。正是由于具备这些专业理智,才使得个体能够以创新的方式来从事各种活动;另一方面则是创新的情意素养,是指个体对创新行为所具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的总和,是对创新行为内在性的理解。将“内创业”理念融入大学本科教学,并作为改革的新视角、新理论、新内容,为新时代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也对创新人才培养带来启示。
《“内创业”导向的大学本科教学变革研究》聚焦实践、实用性强。该书就高质量人才培养、教育强国战略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重大问题,充分论证了本科教学质量事关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实现,本科教学一直处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是推进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该书从国际、国内关于本科教学改革众多措施中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可行道路。具体而言,该书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以及创新驱动时代对人才的新理解等多重挑战,系统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承担的新使命无不指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希望和目标、无不指向对卓越人才的需要,尤其是大学本科教学应直面挑战从而进行高质量实践与改革。因此,该书提出了以“内创业”驱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具体措施:以重塑大学本科教学目标为引领,以再构大学本科教学价值取向为传导,以转型大学本科教学范式为引擎,以打造开放创新的教学生态为保障,构建“四位一体”的本科教学变革新方略。该书所提出的创新方略,充分结合我国大学本科教学实际情况解决就业、创业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书中基于“内创业”的系统论述,以及在大学本科教学变革方面提出的创新理念,既可以作为高等教育领域重要的教学材料及参考资源,也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更应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