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行业力量 打造精品力作

――《电力储能技术及应用》出版背后

作者:付承桂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9-10

  不久前,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名单公布,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电力储能技术及应用》荣获图书奖提名奖,真是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出版政府奖是我国出版领域的最高奖,每3年评选一次,能获此殊荣,备受鼓舞。一本科技著作,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彰显了国家对科技出版的重视,同时也是对机工社一直聚焦工程科技主业、坚守科技出版阵地的褒奖。作为本书的策划编辑,从最初的选题策划、遴选作者、约稿、催稿、打磨,到最终交稿出版,历时6年,经历了本书从无到有、从几近难产到出版面世的全过程。对于我这个从事科技出版工作16年的老编辑,既是对以往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将来莫大的鼓励,将激励我继续保持钻研精神、保持旺盛的学习力、不断增强科技出版的敏锐力,做出更多有品质、引领技术发展的好书。

  准确研判市场 提前布局选题

  作为科技图书的出版者,深入行业、了解技术发展,是日常的必修课。储能,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是未来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经济性和安全性,解决新能源消纳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能源生产消费开放共享、灵活交易,实现多能协同的核心要素。储能产业和储能技术作为新能源发展的核心支撑,覆盖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居民侧以及社会化功能性储能设施等多方面需求。储能对当前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具有积极意义。《电力储能技术及应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个选题是2014年在社内初步立项的,当时储能技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在中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有一些基础科研的方向在慢慢转向储能领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人员大多集中于科研院所,产业发展更是滞后。策划编辑的市场感知和敏锐度一定是超前的,选题规划也一定是提前布局的。正是在储能技术的这个发展阶段,我们开始进入储能领域的图书策划。

  及至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以及各种鼓励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不断推出,近几年储能产业蓬勃发展,也进一步印证了我们选题策划在储能领域布局的正确性。产业发展的基石是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储能技术专业跨度大、技术更新快,是与产业紧密联系的应用科学技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发展储能产业,大力规划建设储能项目,加强储能产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储备,抢占能源战略突破高点。我国在2020年2月由教育部、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加强储能人才的培养。这份文件的适时推出,直接推动了高校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置。而在此时,我们的图书《电力储能技术及应用》伴随着储能产业的孕育与发展,也正好出版啦!所以,科技图书与产业和技术的发展一定是相辅相成的,图书助力人才的成长,人才促进产业的发展,这也正是科技出版的本质所在。

  以重大项目为引领 精心打造出版品牌

  《电力储能技术及应用》关注电力储能系统及其应用技术,是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电网技术实验室多年来在电力储能、分布式发电、微电网及智能电网等领域的理论积累与实践经验总结,对当前加快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支撑和推动能源革命,为实现我国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和经济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对于培养产业人才、引领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当然,我们在储能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策划推出《电力储能技术及应用》,同时通过不断地迭代调研,形成了一套成体系、成系统的“储能科学与技术丛书”,涵盖储能材料技术、储能本体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电力储能应用理论与方法、储能运行控制技术、储能系统及其并网评价技术、应用经济技术等方面,截至目前,丛书仍在陆续出版中。丛书编写队伍也覆盖了当前国内储能技术科研、开发、应用、教学等岗位一线知名专家,包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南都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科研单位和储能行业领头羊企业,参与编写的作者队伍近几年在电力储能技术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工程实践等方面都取得多项创新,具有独到的建树。由点到线再到面,通过重点项目引领,逐步搭建起“储能科学与技术丛书”的完整产品线,并形成前沿科学技术带动科技出版的产品矩阵。

  重大项目出版品质的人才优势与制度保障

  机工社对于重大项目的出版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包括图书质量保障措施、项目进度管理办法等,实行全流程管理,对项目的内容质量和出版水准严格把控,按精品工程要求进行打造。承担该项目的策划编辑、加工编辑、复审和终审人员,都是机工社的资深专业编辑,均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政治素养,能够准确把握项目内容,并可以就术语、标准、语句提出适合的修改意见;校对人员均为经验丰富、业务熟练,曾负责过多项出版社重点项目的专职人员。稿件必须经过严格的三审四校流程,以保证图书出版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以上人员构成了本项目的执行团队,这也显示出机工社的专业人才队伍优势。本书作为出版社的重点项目,经过前期的选题保障,生产过程的严格把关,强化精品意识,践行工匠精神,最终打造成为质量优异的高水平著作。

  (作者系机械工业出版社电工电子分社副社长、《电力储能技术及应用》一书策划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