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第七版)

发扬辞海精神 打造传世精品

作者:金鑫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9-10

  □本报记者 金鑫

  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第七版)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荣誉奖。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敏日前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辞海精神深深镌刻在《辞海》的丰碑上。

  “《辞海》是经过几代作者、编者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地编纂和修订,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绩。辞海精神,镌刻在辞海人编修《辞海》的日日夜夜里,成为中国一个关于学术精神、出版精神的闪亮名字。”张敏说。

  十年一修 一丝不苟

  《辞海》是我国唯一以字带词,集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主要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辞书。它最早于1915年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陆费逵动议编纂。初版诞生于1936年。自1979年第三版起,《辞海》形成了稳定的十年一修的规律。

  十年一修,亦是十年磨剑。张敏介绍,2015年4月,第七版《辞海》编纂工作启动。在此之前,《辞海》编纂处为第七版编纂方案、编纂手册所做的案头准备中,仅是对第六版《辞海》所做的学科解剖、专题解剖的报告就有近百份。如此大规模和系统性的解剖工作,在《辞海》编纂史上也是第一次。

  此外,参与这一版《辞海》修订工作的多为新人,为此,辞书社在修订前不仅对编辑人员进行了培训和考核,还自我加压,定下了更为“苛刻”的编纂流程。此前《辞海》修订6样就付印了,此次则出了8校9样;还另外聘请60多位专家,从语词、科技、社科3个角度通读;组织上海10位编审集中一周时间对稿子通读。

  2020年8月,《辞海》(第七版)历时5年多编纂完成,160多位各学科顶级专家担任分科主编,1800多位学者参与撰写。第七版共收录词条近13万条,总字数约2350万字,图片1.8万余幅;75%以上的条目都有程度不同的修订或更新。同时,推出了《辞海》(第七版)网络版,实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随时随地,随手查阅的需求。

  “百年《辞海》,陪伴一代又一代人求知和成长,《辞海》网络版将在新的时代,以新的形式继续为读者提供可信赖的知识服务。”张敏说。

  辞海精神薪火相传

  《辞海》一版又一版的编纂修订,在记录历史,传承文明,传播知识的同时,也锻造出一支精益求精的辞海人队伍,凝练出一种力透纸背的辞海精神――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

  《辞海》作者队伍汇集国内一流学者,各分科主编做了一辈子学问,编了一辈子《辞海》,不敢对一个词条有丝毫马虎,每一个词条都精打细磨、千锤百炼。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继如曾这样告诉记者,编修辞书,书证和解释要求准确,有时去查书,费了很多力气才能查到,花上几天工夫,所形成的结果不过几个字。

  一个引文,一个数据,都要逐一核对;一个标点,一个符号,都要认真推敲。字斟句酌,一丝不苟,也是《辞海》编辑信守的格言。张敏依然记得,为了保证《辞海》(第六版)里的书证、出处与古籍文献整理出版同步,20多名编辑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检查了63331条书证,查找并核对了146种以古籍为主的图书,最后修改的书证接近2000处,解决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

  在辞书社还流传着很多编修《辞海》的“小故事”。比如,在做《辞海》1979年版时,书印好了,在装订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错误。“反饥饿”的“饿”错成了“俄”,时任社长巢峰带了十几个人赶到印刷厂,用黑色圆珠笔把“俄”字改成“饿”。8万套,改了整整两天。

  很多专家老而不休,也用各自的方式升华了辞海精神。天文学家、中国社科院院士叶叔华已92岁高龄,还坚持参加《辞海》主编会议,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为新版《辞海》的修订出版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近代史的分科主编陈绛,从《辞海》(第五版)起参与编纂工作,编纂第七版时,他因病住院,在病床上,他仍坚持审读了所有条目,将修改意见工整地写在稿件旁边,并同责编探讨疑问处,告知应再核实的资料。

  “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社很多年轻编辑就是在这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感知到《辞海》编纂的艰辛和辞海精神的难能可贵。接下‘接力棒’,我们就一定要把工作做好,把《辞海》的品牌和辞海精神传承下去。”张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