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要义》
一部打通西哲与马哲的跨界之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9-10
有的图书,从选题诞生那一刻起,就可以预测出版后注定会一鸣惊人,不仅是社会效益,还有经济效益。赵敦华老师的《马克思哲学要义》便是。
这个选题的缘起,也就是我跟赵敦华老师认识的那一刻,时间是2007年,正是武大樱花盛开时,我应江怡老师之邀去参加在武汉大学举行的全国哲学年会。江怡先生当时还没离开中国社科院,他的80多万字《现代英美分析哲学》(叶秀山、王树人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八卷)刚出版,我是本书的责任编辑。
跟我同去武汉的,还有刚从厦门大学调到南京大学哲学系不久的陈亚军老师,他是赵敦华老师的得意门生。
会议间隙,我跟江怡老师和陈亚军老师闲聊。这时,一位儒雅中带着谦卑笑容、高个挺拔、聪明绝“顶”的学者向我们走来。江怡满面笑容地将他引见给我:“这是赵敦华教授!”
作为哲学专业出身的我,对于“赵敦华”这个名字自然不陌生,他的《基督教哲学1500年》和《西方哲学简史》我都认真读过。有幸见到赵老师,我自然免不了谈了我对于《基督教哲学1500年》的读后感,并且有礼貌地也是职业性地打探赵老师最近几年的写作计划。
赵老师说了两本书的计划:一是《圣经历史哲学》,也就是《基督教哲学1500年》的后续。本书于2011年作为《凤凰文库》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16年出版了上下册精装修订本,我是责任编辑。二是《马克思哲学纲要》,也就是2018年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哲学要义》。
说实在的,听到第一本书时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因为圣经哲学是赵老师主攻的方向。但当我听到他正计划写作一本关于马克思哲学的专著时,我万分诧异。因为我知道国内哲学界的现状是,西哲、中哲和马哲之间被人为设置了樊篱和界限。赵老师在西哲领域成果斐然,在我看来,他无疑是西哲大家,但在马哲界他属于“外行”,怎么可能突然华丽转身去研究马哲呢?
赵老师显然看出了我眼中的疑虑,他说:“其实我很早就对马哲感兴趣,1966年,我家里有中央编译局最早编的两卷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61年出版的,里面有很详细的注释,讲到西方有哪个人物、哪本著作、哪个典故时,都有一些解释。我当时从头到尾看,做了详细的笔记。这套书对我的影响很大。后来我在读哲学史的时候,马克思哲学的那些论断还是不断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认为国内哲学系学科设置导致中、西、马之间互相隔绝的现状要改变,他强调“三者对话非常必要,符合20世纪以来100多年哲学发展的趋势。如果能够持久、深入下去,那么我们就能真正构建中国哲学的现代新形态,真正走到世界哲学的前列”。
原来《马克思哲学要义》一书不仅是赵老师的个人兴趣,更是他的使命驱使。此时我内心激动万分,编辑的职业敏感性让我很想抓住这匹具有西哲背景的马哲界“黑马”,凭着他扎实的文本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一定会在马哲界掀起巨浪,引来巨大反响,它也一定会成为打通西哲和马哲的桥梁。
有人可能纳闷,从2007年确定选题至2018年正式出版,整整11年,这周期也太长了吧!这里我得解释一下赵老师的治学风格。不像眼下很多高产的学者,赵老师著书立说有几个特点:必须自己独立完成;立足于文本,所以写作之前要做大量的文本工作;文章先于出版,书中所思所想,必先成文章,发表于刊物,以使自己的观点经得起考验。这也很好地揭秘了为何这期间赵老师在《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上连续发表了十几篇关于马哲的文章。2011年,近90万字的《圣经历史哲学》完成后,赵老师就即刻投入到了《马克思哲学要义》的写作中。赵老师反复叮咛我不要催他,他有自己的节奏。等待越久,我越期待,整整7年,我终于等来了书稿。
集团领导和出版社领导对此书高度重视。2008年5月《马克思哲学要义》刚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徐海、副总编辑杨建平就决定在北京召开本书的学术座谈会,邀请国内马哲界的大咖就本书的出版做一个深入探讨。侯才、丰子义、贺来、吴晓明、仰海峰、崔唯航、夏莹、张文喜、张亮、汪行福、张双利、李元等老师在会上作了中肯发言,高度评价了赵老师这个“外行”的马哲处女作。这次会议对于本书最终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以几段代表性的发言来总结一下本书的特色和价值。
侯才教授:“以文本的深度解读为依托,提供了对于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理解,是一部富有独创性和特色、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丰子义教授:“全书从启蒙哲学、批判哲学、政治哲学、实践哲学、辩证哲学5个全新视角切入和展开,构成对马克思哲学的全景式探讨……把马克思哲学研究放到人类思想发展史,尤其是西方思想发展史上进行考察,为深化马克思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助推作用。”
吴晓明教授:“本书会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的一个转向――就是要进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领域,从意义领域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不是就知识体系探讨。”
贺来教授:“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越界’,踏进了马哲学科的‘领地’,并达到了令人信服的学术和思想高度……是一部打通西马哲的成功跨界之作。”
总之,作者在业内的权威性、作品内容的创新性以及作品出版后的宣传,对于一部作品获奖的必要条件,这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