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

匠心助力强国之路

作者:李敏 张菊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9-10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中国科学院在“科技三会”后,把开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重大战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及时部署、精心组织,启动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重大战略研究”计划,并有意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目标是打造一部站在国家层面上集“战略性、前瞻性、原创性、系统性、指导性、权威性”于一体的精品图书――《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

  这本书着重研究我国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路径问题、科技问题、政策问题,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出谋划策,提供科学、前瞻、及时、权威的咨询意见和建议。出版节点选择在庆祝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其创新价值和出版意义不言而喻。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集体智慧的结晶。为研究编撰,在时任院长白春礼的亲自领导下,成立了1个总体组和14个专题组,组织了180位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内外的一线科技领域专家和科技政策、科技史、文献情报、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其间,组织并听取了57位高水平咨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邀请院内外相关专家200多人次,对研究成果进行把关。科学家们默默奉献,不辞辛苦,辛勤耕耘,为的就是能将这本书打造成一部高水平、高质量、有创新、有重要参考意义的作品。

  两位责编李敏和张菊对于本书的出版也是功不可没的。其中,李敏是科学出版社迄今唯一一位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编辑获得者,其责编的作品连续4届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普图书奖);张菊不仅具有博士学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对工作一丝不苟,非常注重专业修养的累积,不断拓展自己的学科视野。她们凭借“严肃、严密、严格”的作风,做出了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图书。

  责编从稿件的大纲撰写环节就开始与作者一起研讨,从出版角度提出撰写思路和规范。初稿形成后,责编用了两周的时间仔细阅读,给作者提出了一份长达十几页的审读报告,上至系统结构、逻辑推理、章节前后呼应、总分论统一、标题对应、图文一致,下至术语统一、缩略语标注、参考文献规范,等等,事无巨细,从伊始就按照精品的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责编的细致和努力,也给了作者很大的震撼和感动。作者听取了责编的意见后,反复修改打磨,最后形成定稿。

  除了审稿阶段的严格要求,定稿交稿后的加工、排版、校对、质检等环节的质量把控也“一个都不能少”。由于出版时间紧,书稿涉及的内容广、时间跨度长、学科交叉复杂、加工难度大,因此由多位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编辑对书稿进行了初加工,对每一个人名、知识点、数据都一一查证核实,对每一句话都反复斟酌。初加工后,几位编辑又进行了交叉复检,复检之后再交给责编进行第二轮通读细加工。书稿被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啃”了十几次,一处错误也不放过,每个细节都做了调整。

  整个书稿的出版环节,已经不止是“三审三校”了。书稿每加工、复检、质检一次,就进行一次审查和校对,编辑、总编辑、外聘编审专家层层审阅。编辑、排版、校对、质检、总编部等部门通力合作。社领导周密安排,为抢时间开通“绿色通道”。

  初稿于2017年9月形成,经责编审读和与作者沟通,又进行了大改,定稿交至责编手上的时间已是2017年10月底,作者希望能在2018年春节前正式出版。按规律,出书时间需要6个月以上,一本高质量的精品图书则需要更多的时间留给编辑来“品味”。但是,任务下达了便没有退路,只能花费更多的休息时间去抢去拼。张菊家中有两个孩子,爱人经常要出差,家里还有年迈的老人要照顾,但就是这样,她还是主动加班,午夜时分仍然在修改稿件、给作者发问题。作者也全力配合,多在当天就回复编辑的疑问。排版、校对、质检、印刷等相关部门也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全力保障这部书稿的出版。值得一提的是,李敏由于劳累在此期间生病了,后期不能正常到岗工作,但她仍一直在家带病坚持终审稿件,与作者沟通、协调出版进程。

  天道酬勤,最终《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按时间要求面世,并入选中宣部2018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图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支持;央视、《光明日报》、求是网等多个重要媒体进行了报道;此次又荣获了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这是对作者和出版人付出的辛苦与努力的最大回报!

  为科学、科学家做书,这本书仅仅是开始。真正重要的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像《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这样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满足人民科学文化需求、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精品图书涌现出来,产生实效,让千千万万的人受益,进而推动社会发展,造福人类,这才是作者和出版者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