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过程与变化丛书”(5册)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作者:柳丽丽 李冰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9-10

  “生态系统过程与变化丛书”是一套汇聚我国科学家在生态系统研究领域30年研究成果的学术巨著。丛书共5卷,分别是《中国生态系统变化及效应》《农田生态系统过程与变化》《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与变化》《草地与荒漠生态系统过程与变化》和《水域生态系统过程与变化》。丛书于2016年立项,在立项阶段即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于2019年11月正式出版。

  彰显时代主题 汇聚原创成果

  生态系统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我国人多地少,生态脆弱,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长期挑战。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为开展资源与环境研究,陆续在各地建立了一批野外观测试验站。在此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组建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从单个站点到区域和国家尺度对生态环境开展长期监测研究,为生态系统合理利用、保护与治理提供科技支撑。CERN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之一,积累了中国生态系统时间序列最长、监测指标体系最为完整和规范一致的科学数据。“生态系统过程与变化”丛书汇聚了CERN30年的观测数据,成果原创性强。丛书涵盖联网研究和全国尺度,涉及农田、森林、草地、荒漠、水域等典型生态系统,是一部我国生态系统发展变化的“断代史”,对揭示与预测各类生态系统长期变化的趋势与规律,促进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保护利用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CERN的生态站包括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沼泽、湖泊、海洋和城市等生态系统类型,研究区域范围南北跨越温带、亚热带、热带,东西跨越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等自然地带。丛书依托“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创建及其观测研究和试验示范”项目,该项目荣获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被列为中国科学院“十二五”期间的25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丛书系统梳理了CERN的长期监测与实验数据,开展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工作,总结生态站定位研究与跨站联网综合研究进展,展现了我国在生态系统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重要理论与应用成果,客观反映了我国对全球尺度的生态环境监测和科学数据积累的贡献,体现大国水平与大国担当,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科技强国中,实现了我国生态学研究走向国际前沿的跨越发展。

  资深专家护航 诠释奉献担当

  丛书由多位长期活跃在生态学科研一线的知名专家领衔撰写,包括6位院士、数十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确保丛书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权威性。丛书在立项之初即成立专业编委会,并根据每卷主题设定各卷负责人和联络人。在丛书撰写过程中,多次召开编委会,从讨论确定书稿大纲和体例结构,到及时跟踪书稿进展,再到对书稿初稿进行审稿,提出修改建议,各位主编和编委均深度参与、亲力亲为。

  编辑清晰地记得,丛书的三位主编――孙鸿烈院士、陈宜瑜院士、秦大河院士虽公务繁忙,科研日程更是异常忙碌,但编委会的邀请,三位主编从没回绝过,每次都准时出席,认真听取丛书情况汇报,对书稿推进过程中的相关疑问和关键问题及时作出指示。尤其让编辑感动的是,《中国生态系统变化及效应》卷主编傅伯杰院士,针对书稿中的地图等关键细节问题,多次直接致电编辑,沟通处理方案,并协调团队成员与编辑积极配合,规范并高效地完成全部地图的绘制和送审工作。老一辈科学家用行动诠释了“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奉献精神和作为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有这样一支专业、敬业的作者团队为丛书的出版保驾护航,是出版社打造这样大部头精品学术著作的强有力保障。

  细节决定品质 匠心铸就精品

  这套丛书涉及学科广,参编作者多,编写难度高,出版社在丛书立项后,迅速组织了一支素质过硬、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丛书编辑团队。编辑在丛书编委会成立之初就深度参与前期的书稿组稿和各项协调工作,通过参加编委会,与主编和参编作者一起讨论修改丛书编写提纲,通过邮件和电话定期与各卷负责人沟通书稿进展,协助作者挖掘并提升书稿内容,有效保证书稿的内容质量和整体编写进度。从前端的编前审读到正式交稿后的“三审三校”,从内文版式到封面设计,从纸张选择到印制装帧,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编辑都主动参与、严格把关,积极与相关负责部门沟通协调,做到既在宏观上把握丛书出版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又在微观上确保每一道工序的高效衔接,力争使整个出版流程协调一致,高效运转,全力保障丛书质量。丛书于2019年11月顺利出版,恰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成立30周年,丛书一经面世即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

  时代呼唤精品力作,精品力作需要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出版人,应秉承“找准选题、讲好故事、做出精品”的理念,强化质量观念和精品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耕细作,凝神聚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工匠精神打造新时代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