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全三卷)
用珍贵影像展现时代画卷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9-10
□本报记者 左志红
“珍贵影像,见证沧海桑田、岁月变迁;永恒瞬间,书写激情时代、家国情怀。”这是中国摄影出版社图书《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的宣传语。在今年7月29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表彰会上,这套书荣获图书奖。
三卷本,60位摄影家,65万字,1500幅图片,编辑出版历时4年半,这样一套内容厚重、图文并茂的大书是如何出炉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两度到该社,采访了这套书的主编、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高琴,以及这套书的执行主编、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高扬。
抢救性留存历史影像
《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口述影像历史”工程的第二期项目成果。
“口述影像历史”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次有计划地梳理摄影史的行动,也是第一次集中抢救影像资料的工程。高琴回忆说,2009年,时值新中国六十华诞,中国摄影家协会启动“口述影像历史”工程,第一期陆续出版了《透过硝烟的镜头――中国战地摄影师访谈》《跨越时空――西藏摄影往事》《穿越历史的回声――中国战地摄影师》,其中第一本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第二本英文版实现版权输出。
时光荏苒,由于诸多原因,“口述影像历史”未能持续出版。“看着许多老摄影家相继离世,带走无数摄影史可供研究探秘的文本,我们心中总是扭结着难言的深深的痛惜。”高琴说。
2016年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60周年。在此前的2015年,借协会将迎来六十华诞之契机,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摄影艺术发展专项基金的支持下,协会重启了“口述影像历史”工程的第二期项目。“第一期图书内容覆盖的年代为1937年至1949年,第二期图书我们延续新中国摄影史的采集和梳理,将时间设定为1949年至1978年。我们希望通过抢救性出版,把老一辈摄影家关于摄影的历史留存下来。”高琴说。
从200位摄影家中选出60位
2015年9月,“口述影像历史”工程的第二期项目正式开始。高琴说:“项目组对图书进行了四方面的设定:60年60人――这组数字寄托着2016所特有的纪念意义;全国范围及各行各业的80岁以上摄影家――我们希望‘抢救’的目光能够延伸至更多方面;新中国至改革开放前的影像――历史阶段的限定与老摄影家风华时代的创作相对应;口述历史、摄影存影、摄像留声――多方位立体保存老摄影家创作的珍贵文本与图像。”
为使所选人物覆盖更广阔的地域、更多的行业,呈现更多的重要事件,项目组请各省(区、市)摄影家协会和各行业摄影家协会推荐摄影家。在近200位老摄影家组成的候选人数据库中,经过反复求证,项目组发现这些摄影家有的已经仙逝,有的联系不上,有的身体欠佳,有的没有保存下来作品……如是种种,余下仅半。
经过3个月的反复遴选,最终60位摄影家入选,用高琴的话说,“他们每个人在历史的坐标轴上的位置都是很清楚的”。以主要记录上世纪50年代的第一卷为例,所选的摄影家中,有用镜头记录抗美援朝等战争的摄影家,如姜维朴、张崇岫、孔繁根;有来自各行业的摄影家,如卫生系统的昌鸿恩、水电系统的韩三当;有来自各地的摄影家,如上海的左家忠、西藏的任用昭。
这些摄影家用镜头铭记了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记忆: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一五”计划、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中美建交……“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很多以拍摄某一领域著称。”高扬说。其中包括坚持10年拍摄红旗渠工程的魏德忠、连续70年跟踪拍摄浙江10户乡村人家的徐永辉、以记录四五运动一举成名的鲍乃镛等等。
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出版任务
为了完成这个项目,中国摄影家协会组建了项目工作组。高琴说:“协会从各个部门抽调了10多人负责整体工作。另外由于60位口述人分散在全国各地,我们寻找当地的摄影师、摄影记者或者摄影家的后人来完成采访任务,这个采访团队有60多人。”
为了保障有效沟通,达到规范采集,工作组制定了《采访人员任务、要求、标准》《采访材料交接单》《采访授权协议》《图文使用授权协议》4个标准文本,作为工作规范来遵循。
工作组首先启动了第一批30位摄影家的探访――明确老人身体状况是否可以接受采访,明确老人经历与拍摄的重要事件,明确老人是否保存有照片或知道照片发表处或收存处,明确老人是否愿意接受采访。采访人必须提交2000字左右的采访提纲,以决定能否启动采访工作。
“尽管我们觉得计划已经比较周全了,但一经实践检验,就发现是一件相当艰难的事情。”高琴说,历时4个月之后,首批30人的采访计划以“打折”标准完成了23人,“采写风格可谓各有千秋,文本质量也是千差万别”。
2016年春节之后,在对第一批文本修改的同时,第二批37位老摄影家的采访工作启动。
盛夏之时,60位采访者终于克服不同的困难完成了采访任务。
这之后的编辑过程,编辑克服各种困难:有的文本没有按“标准要求”写作,要不断补充完善;有的原作难觅,出版社就到新华社等机构购买图片;有的摄影家中途放弃图片授权,只能再物色人选进行采访;有的摄影家对文字反复修订,甚至全部推翻重来。
书稿完成后,中国摄影出版社聘请了5位资深摄影人组成专家小组,对每一篇文章进行认真核对。高扬说:“对于专家无法确认的问题,编辑就通过查资料或找别的见证人核对。”
此后,作为重大选题项目,书稿又经历了3年的报备修订程序。2020年5月,《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终于面世。
“这套书的出版有三个特点:一是意义深远,二是困难重重,三是成果饱满。书出来那一刻,我们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高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