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9
湖北是长江文化研究的战略要地,30年前,也就是1994年,著名的楚学专家和长江文化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张正明先生在报纸上连载24篇《长江史话》,在全国较早地系统讨论了长江文化。20年前,也就是2004年,由湖北省社科院策划,季羡林先生主编的“长江文化研究文库”出版,这是学界首部长江文化研究丛书。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湖北省委宣传部和武汉大学共建长江文化研究院,开启了校地合作引领长江文化研究的新探索。它的成立正当其时、恰逢其势,开放的平台、协同的机制将吸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与长江文化研究各项工作,共同为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长江智慧。
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构建与演进的重要力量,提炼长江文化精髓,赓续长江文脉,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长江文化研究者的职责所在。长江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价值形态,如何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时代之问,也是实践之基。我们在进行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时要把握其广度和深度,明确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继往”也是“开来”,是“守正”也是“创新”。
具体来说,一是要深入研究长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要在对长江文化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凝练其价值体系和标识体系,突出价值引领和价值创新,大力彰显其文化价值、凸显其社会价值、释放其经济价值和强化其生态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精神力量。
二是要加强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出台严密的保护措施和监管体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组建“专兼结合”的保护队伍,调动全社会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处理好保护与传承、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三是要积极推进长江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长江系文艺精品、文创活动、文旅项目,搭建长江文化产业链,拓展新型文化业态,创新文化消费场景,使长江文化真正的“活起来”和“火起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是要努力建设长江文化传播体系。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拓宽传播渠道、精选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增强长江文化品牌的传播力、影响力、感召力,形成独特的“长江印象”,提升长江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向全世界讲好长江故事和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