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化的精神特质与当代价值

作者: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 陈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9


  在我看来,讨论长江文化的前提是明确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答案在于,文化不仅仅是历史记忆,更是现实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对历史与地域文化的敬畏,本质上承载着当代社会的期许。文化一旦与发展结合,它所释放的能量将远远超出学术或艺术本身的范畴,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正因如此,我认为长江文化绝不能被孤立地理解。新时代我国确立的五大主题文化公园——长江、黄河、长城、大运河和长征,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版图。长江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既深植于母亲河的自然地理背景之中,又通过与其他文化带的互动与交融,展现出跨越时空的整合力。长江文化不仅是区域文化,更是与中华文明整体脉络紧密联系的文化类型。

  这种联系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相互映照,一个是厚重积淀的文明弓,一个是蓄势待发的文明箭;长城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相辅相成,形成了骨肉与血脉的统一;而长征文化则将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力量推向精神高峰。正是在这种纵横交织的格局中,长江文化的作用愈发凸显,它是区域与整体、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重要纽带。

  在我看来,长江文化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其精神特质。我将其概括为“五大特征”:上下求索、心忧天下、实事求是、经世济民、敢为人先。这五个方面,不仅揭示了长江文化的精神气质,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发展指引。上下求索体现的是不断探索真理的勇气;心忧天下表达的是担当与责任;实事求是蕴含的是理性与务实;经世济民凸显的是与人民利益的结合;敢为人先展示的是开创与创新的精神。

  这些特征使长江文化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面向未来的精神资源。它善于跨越时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的多维联结,能够帮助我们更接近民族文化的灵魂、更贴近哲学的本质、更洞察时代的核心。换言之,长江文化的力量,在于不断为民族复兴和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支撑与精神滋养。

  因此,我主张,我们今天之所以要大力传承、弘扬和保护长江文化,并非停留在保护传统的层面,而是要从中汲取推动发展的深层力量。只有在这种理解下,长江文化的当代价值才能真正彰显,它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