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长江文化与全民阅读相互促进

作者: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 聂震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9


  新时代全民阅读强调读好书,这是必须的。可是,如果把读好书误读成读新书,尤其是读畅销新书,不说是大谬不然,至少是一种冒险的阅读。读好书最可靠的是读经典。读好书,读经典,最好的读法是重读。

  长江文化是一部最厚重的“天然书单”。这条贯穿中华大地东西的大河,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典籍。在长江文化里阅读,要重读好书,重读经典。好书、经典如同历经时间检验的精神坐标,重读它们,能帮我们召回沉淀在记忆中的智慧。

  在长江文化里阅读,从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到曾侯乙的编钟礼乐;从三峡的雄险峻拔,到洞庭的烟波浩渺;从武陵土家族的吊脚楼,到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从屈原在汨罗江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怆咏叹,到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迈放歌;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沉郁顿挫,到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深邃;还有沈从文笔下湘西的温润,现代作家书写的长江三峡变迁,《长江流域文明史》《话说长江》《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大量好书里,蕴藏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长江文化里,巴蜀文化神秘瑰奇,荆楚文化浪漫飞扬,吴越文化精巧雅致,汇成长江流域多样的自然生态与人文形态,形成了兼容并包、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展现了中华文明巨大的包容性和创造力。哪怕是一本薄薄的《长江风物志》,都能让人读出江河滋养的生活肌理,带着江水气息的真实存在,重读起来,自然比陌生新书亲切无比,更易入心。

  重读好书,重读经典,是治愈遗忘与浮躁的时代病的良方妙药。我们可能会忘记初读时的具体感受,但当再次读到“故人已乘黄鹤去,空余此地黄鹤楼”,依然会被诗人的沧桑感和想象力打动。重温《峨眉山月歌》,一首千古绝唱,后人谈长江,无不论及。每一次重读,都是对精神世界的加固与充盈,让我们在纷繁世事中保持一份清醒与坚定。

  我们要让长江文化与全民阅读特别是重读经典更好地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我们要在阅读中深入挖掘和阐释长江文化。长江流域的图书馆、书店可以设立长江文化经典阅读专区,打造长江文化主题的阅读空间,举办相关读书会、讲座、展览,形成氛围,引导公众系统性地了解这条母亲河所孕育的灿烂文明。

  我们要倡导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读以致乐,引导公众不仅通过阅读了解长江的过去,更要思考长江的现在和未来,激发公众参与保护母亲河,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行动力,让“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和长江奔流不息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重读经典要创新传播方式,让长江文化“活”起来。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长江文化数字资源库和线上阅读平台,让古籍文献、地方志、诗词歌赋触手可及。开发相关的音频、视频、动漫产品,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长江故事,传播长江文化,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通过多种媒介“阅读”长江、爱上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