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化的诗性光辉

作者: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莫砺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9


  作为一名古典诗词研究者,我来到武汉参加阅见长江·读书沙龙,首先想到的便是那些产生于武汉与湖北的古典诗篇。长江文化在中国诗词史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这一点从经典作品的排名中便可见一斑。我的朋友王兆鹏教授曾编有《唐诗排行榜》和《宋词排行榜》,各自从浩瀚诗词中精选百首名篇,结果唐诗第一名是崔颢的《黄鹤楼》,宋词第一名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首作品都写于长江之滨,一首诞生在武汉黄鹤楼,一首作于湖北黄州赤壁。这不仅是一种巧合,更显示出长江文化在中国诗词中的核心地位。

  万里长江自西而东奔腾入海,沿途汇聚九流百派,岷江、嘉陵江、汉江、湘江、赣江等支流皆是波澜壮阔的大河,洞庭湖、鄱阳湖则如明珠镶嵌其中。如果把长江比作系在中国腰间的一根宝带,那么这些支流就是宝带上的丝绦,而两湖则是点缀的珍珠。长江两岸山川各异,风光千变,诗人们因此留下无数吟咏。从岷江的清澈平稳到三峡的惊涛裂岸,再到江汉平原的浩渺壮阔,直至南京一带的澄江如练,长江的每一段都呈现出不同的气象,给予诗人们取之不尽的灵感。李白登庐山远望大江奔流,写下“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谢朓描绘江水平静,留下一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些诗句共同展现了长江文化中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诗性光辉。

  长江不仅滋养了自然景观,更孕育了人文精神。早在七千年前,河姆渡、良渚等史前文化便在长江流域兴起。此后,随着中原文明的多次南迁,长江文化不断吸纳外来因素,形成包容、开放而气象万千的人文格局。

  历代诗人无不与长江相遇。杜甫晚年漂泊湖湘,常与长江相伴,他的诗中虽有悲凉之感,却仍借江水寄托胸臆。李白则与长江结缘一生,从仗剑出蜀到晚年采石矶入水追月,长江见证了他诗歌的豪放与浪漫。若说李白的奔放更像黄河的咆哮,那么长江的深沉与从容,则在苏轼身上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苏轼被贬黄州,在长江边思索五年。他不仅参透了人生,也参透了长江。在《赤壁赋》中,他将孔子的“逝者如斯夫”改写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对时间与生命作出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将长江的壮阔与历史英雄的豪情相结合,成为千古绝唱。江水滚滚东流,映照着古代英雄的英姿,也寄托了诗人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苏轼以其胸襟与才情,把长江文化转化为一种精神象征,让我们看到诗歌与大河同在,个人生命虽短暂,但民族文化却绵延不绝。

  长江文化的意义,正在于它不断启发诗人的创作,使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互映照。它既是中国大地上最壮阔的自然景象,也是中华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象征。从屈原到苏轼,从《楚辞》到《赤壁赋》,长江文化一再证明它的持久魅力。今天我们在武汉长江边举办阅见长江·读书沙龙,正是为了重温这种文化积淀与诗性光辉。从古典诗词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长江的壮丽,更能体会到它给予中华文化的深远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