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绵茂公路修筑艰苦历程

作者:徐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8-13

  《龙门筑道》

  徐杉 王军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撰写这部非虚构文学作品《龙门筑道》,真是一次人生苦旅!

  我走过一些非常特别的路,也写过一些令人不可思议道路的文字。比如老川藏公路、老青藏公路、老滇缅路,还有一些充满艰难险阻、崎岖坎坷、迥然不群的人世间道路等。

  如果说蜀道难是古代四川道路的缩影,那么,绵茂公路就是当代版突破蜀道难瓶颈制约的又一真实写照。

  汶川大地震后,这条路被国务院列入灾后重点建设项目。

  其中香港援助了20亿人民币,是对汶川大地震援建近200个项目中资金最多的一个。

  然而短短56公里的一条二级公路,却面临意想不到的高难度、高危度、高险度。

  首先是“三多”:一是穿越的地质断裂带多,共有4条断裂带;二是沿线塌方、泥石流、堰塞湖多;三是桥梁隧道多,共计51座桥梁,20座隧道,其中桥隧比最高路段达到94%。其次是生态保护要求高,公路要穿过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国家公园等保护区。

  另外对地震设防等级高,公路设计是按8度设防,要求小震不坏,中震不修,大震不倒。

  走过绵茂公路,采访过一些建设者之后,我对这条路的认知才产生了飞跃,终于也理解了这条公路的战略要义,213国道和317国道,因为绵茂公路的连接,使蜀道能横贯南北,跨越东西,走向高远。

  我在绵茂公路的山水之间跋涉,触发了由历史沧桑而引发的人生沧桑,于是古今蜀道开凿的许多往事渗入到笔墨之中。

  从五丁开山的金牛古道、五尺道、唐蕃古道、川康马道,再到后来的成灌公路、川陕公路、川康公路、乐西公路、川藏公路等等。

  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古道今途,最终被龙门山深处的绵茂公路串联起来,或者说绵茂公路是这些古道的当下再现,它浓缩了整个四川道路发展的艰辛历程。

  记得我小时候曾问父亲在西藏做什么?他回答我多数时间都在修路。

  成年后当我沿着父亲当年的足迹走了一遍,才逐渐理解了父辈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生命为代价修筑世界屋脊通道的意义。

  在绵茂公路上,我似乎又回到曾经艰难行走的老川藏线、青藏线上。我记叙下绵茂公路修筑的历程,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带给读者苦涩之后的回甘,跋涉之后的欣慰,苍老之后的年轻,红尘之外的超脱。

  如果读者有缘翻阅到这本书,那是你与蜀道的缘分。蜀道登天,也能带你一路直上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