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出版影响力与国际展会同步跃升

——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永强

作者:本报记者 洪玉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7


  “从2003年至今,我每年都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永强说,连续参展的20余年也是人大社延续上世纪积累的版权贸易优势,把对优秀学术著作的遴选和翻译向多领域、多系列、深层次扩展的20余年。人大社一方面通过展会挑选最优秀的学术著作洽谈引进版权;另一方面积极向国际出版机构推荐学术精品,实现版权输出。


  见证展会专业化,践行版贸合作


  谈及BIBF上的版权引进,李永强说,印象比较深刻的是2003年他们推出《康德著作全集》、《劳特利奇哲学史》、“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等学术译著经典,受到国内外出版同行瞩目。当年,人大社全面启动与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的合作,成为国内第一家出版沃顿商学院图书的出版单位。人大社还荣获北京2003年度“版权贸易十佳出版单位”荣誉称号。

  依托《伦理学的意蕴》等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书籍,人大社早期的版权输出集中落地港台地区。李永强说,当时特别期待更多优秀学术著作以多语种出版物,呈现在更多国家和地区的读者面前。20多年过去,目前人大社已累计向海外输出图书版权3300余种,涉及40多个语种,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家出版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今年的BIBF上,人大社将发布“中吉(吉尔吉斯斯坦)经典著作互译计划”首批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多文版新书,并分别与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签署版权合作协议。

  李永强介绍说,人大社于2022年被确定为中国—吉尔吉斯斯坦经典著作互译项目主承办单位,《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吉文版)和《少年拜尔迪的苦难》(中文版)两部重磅作品将作为首批成果发布。他由此谈道,一年一度的BIBF是中国出版国际交流面貌的一次集中体现,版贸洽谈、版权引进输出十分活跃。

  近年来,BIBF越来越专业化、细分化和市场化。谈及借助展会推动“走出去”,李永强说,中国出版人要寻求更多资源合作,形成“走出去”合力,在了解国际市场需求方面下功夫,让更多优秀作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同时,提高“走出去”数字化盈利能力。当然,也期许国外学术出版人与中国出版人达成共识,在著作遴选方面给予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由联盟到合作体,国际合作持续升级


  在第二十四届BIBF期间,人大社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吸纳了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92家出版单位。2019年,在中宣部指导下,联盟更名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合作的国家级平台。目前,合作体已涵盖56个国家和地区的321家成员单位。

  “成立联盟是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希望针对海外主流图书市场,以合作体的形式整合资源,并为未来发展储备人才、加强联系,打造强有力的中国出版品牌。”李永强说,此后连续几年BIBF期间联盟都举办高峰论坛,凝聚共识。2019年,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办的第二届高峰论坛上还签署了《出版合作宣言》,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出版合作。

  历经几年发展,2023年10月,以“深化国际出版合作,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主题的2023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高峰论坛暨首届中国—中亚出版合作体论坛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召开。该论坛被列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多边合作成果文件清单,是人大社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取得的又一项标志性成果。

  回顾这一合作组织的发展,李永强认为,合作体以“聚焦中国、聚焦当代、聚焦学术”原则,坚持吸纳“世界顶尖、行业顶尖、所在国顶尖”的出版和学术机构加盟,国际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合作体成员把一大批中国内容图书翻译成不同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中国内容图书签约数量逾6000种,在“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了学术互鉴和民心相通的重要作用。合作体还通过参与卡萨布兰卡书展等国际书展,推动中国内容图书在“一带一路”国家进入主流图书市场,并在出版业务基础上引入教育、文化各领域合作,成为中外成员单位合作的窗口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