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讲好思政课“道理”的科学指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3

《怎样讲好思政课的“道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揭示了思政课的本质,而且全面论述了讲好思政课道理的具体要求和方法,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根本遵循。河北人民出版社近日出版的《怎样讲好思政课的“道理”》一书,以“讲准、讲全、讲清、讲实、讲深、讲透、讲活”七个基本要求为框架,对每个维度展开深入且细致的探讨,为思政课教学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我认为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作者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七个基本要求的内在关系。作者认为,“讲准、讲全、讲清、讲实、讲深、讲透、讲活”是层层递进、逐渐加深的,这七个要求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彼此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讲准”“讲全”“讲清”是思政课教学的前提与底线要求,共同构成思政课的“四梁八柱”,若脱离“准、全、清”,后续的实践联系与理论深化便会失去根基;“讲实”侧重于打破理论的抽象性,建立与现实的深层关联,是衔接基础理论与深层诠释的关键纽带,解决“理论为何有用”的认知困惑;“讲深”“讲透”是对理论内涵的深度挖掘,体现思政课的思想性与哲理性,二者共同构成理论诠释的“最高境界”,探寻“道理”背后的“学理”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讲活”是思政课教学的艺术化呈现,旨在增强理论的亲和力与感染力,这一要求赋予理论以鲜活的时代生命力,解决“如何让理论入脑入心”的实践难题,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同”的转化。本书以“讲准”为基础规范,到“讲全”“讲清”的体系构建,再到“讲实”的实践转化,最终通过“讲深”“讲透”“讲活”实现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的统一,形成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塑造”的完整链条,使七个要求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种系统性的要求体系,既体现了思政课作为“讲道理”的课程本质,又契合学生从认知到认同、从理解到践行的心理规律,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作者对七个基本要求的论述又能独立成篇,更在各自理论维度上实现了逻辑自洽。这种理论自洽性的深层根基,源于中国共产党对思政课建设一以贯之的重视,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与党的历史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契合。每个要求形成的逻辑闭环完成了各自章节独立成篇的理论自洽性:“讲准”的理论自洽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为基础,强调理论认知的“真理性”;“讲全”的系统逻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内在规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从事物的各个方面和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讲清”的认知逻辑基于认识论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认知规律,要求将理论转化为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表达;“讲实”的实践逻辑植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第一”的观点,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讲深”“讲透”的哲理深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为基础,尊重理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要求透过现象把握规律;“讲活”的方法论创新体现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活的灵魂,要求根据时代语境、受众特点创新传播方式。本书以七个要求构建的理论体系,既非主观臆造,也非简单罗列,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党的思政课建设历史经验、新时代教育实践需求形成的科学体系。每个要求在独立成篇时均能追溯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头,在整体上又构成“历史—理论—实践”相统一的有机整体,这恰恰印证了其阐释的科学性。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七个要求正是对这一“方法”的时代化运用,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