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儿童文学的诗性“三美”

作者:慕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3

  《五月的天空》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在海洋主题儿童小说《五月的天空》里,徐小泓以女性儿童文学作家特有的温柔、感性、善良,引导小读者窥见幽暗生命时空中的点点信心与希望。徐小泓借助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诗性审美,建构起了海风吹拂下的东南沿海小岛渔村孩子的童年岁月和熠熠生辉的人性光芒。

  大海是会唱歌的艺术家,也是会暴怒的莽汉。它有时会以“丝滑绸缎般”的潮水迎来送往,有时也会生气地把人卷进暴风眼之中。在徐小泓的笔下,双鱼岛的美是带有声音和韵律的,双鱼岛的风景是可听可触的。这个小渔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有椰风送爽、海鸥低飞,有海浪拍打白云,有光滑入镜的海滩……在海风的吹拂下,周遭的一切奏着和谐的韵律、节奏和声调,抑扬顿挫,合辙押韵,美得让人心醉。同时,在5岁的小女孩囡囡看来,她被小伙伴们欺负,对未来充满恐惧,又都源于眼前的这片大海——爸爸长年出海,母亲因为上当受骗而离开了家,她只能与奶奶及一猫一狗相依为命,遥遥无期地守着一家团圆的美梦。于是,囡囡的孤独与大海的热闹,构成了囡囡童年生活简单而又复杂的运行逻辑。优秀的音乐作品有激昂,也有舒缓,开阖之间尽显情感的巨大张力。同样,徐小泓在其诗性叙事中,很好地呈现了主人公囡囡于精神困境中泅渡的过程,将故事背景里的海洋描绘成了一番承载厚重生命哲学的审美天地。

  大海深处的日出日落,金色沙滩的贝壳点点,夕阳余晖下的赶海人,都是独属于海滨的美丽风景画。海滨风光视觉上的惊艳,营造了生动的意境,给予人们最具冲击力的美的享受。作品中,徐小泓把海洋的绘画美描绘得淋漓尽致,“白色的海鸥滑翔过蓝色的海面,白色的帆船远远地翻起墨蓝的海水,白色云朵飘浮在蔚蓝的天空……”“树上一个一个的小棉铃铛便爆开了,化为漫天棉絮,飘飘洒洒,整个小岛宛若仙境”,这些直观的现实环境的美好,与主人公孤寂无依的心灵形成巨大落差,深化了童年苦难的象征意义。同时,对于母亲受骗上当的遭遇,徐小泓避开了直接描写,而是以报纸碎片、邻居的议论、奶奶的叹息等来呈现,构筑了一个更加令人压抑且冷峻的画面。而后来对于母亲的回归,徐小泓也没有将其写成“大团圆”的结局,而是以囡囡的绘画作品获奖来委婉表达,由此重构了童年苦难与创伤的新的书写路径。的确,童真世界的真善美,需要作家给予足够的现实人文关怀,避免因一味说教而落入窠臼。

  《五月的天空》所讲述的故事,搭建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情感空间——离别与重聚。在这个空间里,徐小泓以诗意的留白,描绘了囡囡作为留守儿童的苦楚,奶奶的坚强,小狗、小猫的可亲可爱等。这些人物在艰难的现实生活面前所展现的作为,都具备一定的仪式感,它们一一化解了苦难的生活和苦闷的心绪。在这里,小猫、小狗不仅是囡囡的心灵寄托,更代表着她对生命尊严和意义的理解。同时,自然环境中的潮起潮落、日升日落、风起风停,同构了主人公的现实遭遇,强化反映了主人公的精神成长过程。另外,在叙事上,徐小泓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进行多重视角切换,以复调的叙事结构呈现故事情节的跌宕行进,给故事以充足的演绎空间,给情感以饱和的张力。囡囡、阿信、林云、五月、小莲,不断切换的叙事角色,将作品的大厦不断垒高,其间,“五月的天空有棉絮飘飞”这一意象就像大厦中的经典构件,反复出现,突出强调了故事的现实主义与海洋性特征。

  “少年儿童在阅读这本书时,能从中感受到海洋文化的力量,获取一些海洋科学知识,得到心灵的滋养。”徐小泓在《创作谈》中如是说道。我则以为,徐小泓通过诗性文字,以其独到的审美情趣和一种无意识的自觉,为读者塑造了一个集音乐、绘画和建筑于一身的审美对象。因此,承载着诗性“三美”的《五月的天空》是值得读者玩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