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中国妇女报》策划“百名女大学生讲述抗战故事·烽火中的家国情怀”系列报道
追寻抗战记忆里的“家”与“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09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妇女报》坚持主流定位、特色表达、融合呈现,全网招募百名“00后”女大学生,在《中国妇女报》记者的指导下,深入历史现场,触摸岁月痕迹,8月起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主题报道——“百名女大学生讲述抗战故事·烽火中的家国情怀”。截至目前,系列报道全网传播量达1335.9万。
青春视角讲述时代主题
如何让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大主题”焕发“新创意”?我们将《中国妇女报》特色宣传品牌“女大学生讲述系列”延续深化,提炼出“家国情怀”这一契合女报视角的核心关键词,以女大学生的目光回望烽火岁月,深情讲述仁人志士以身许国的感人故事,以青春之眼发现历史,以青春之声讲述历史。
通过对权威资料进行梳理,并与全国各地有关部门沟通,最终遴选出30余个既承载厚重家国情怀又彰显时代价值的抗战故事,覆盖全国多个革命圣地与纪念馆。所选故事贯穿抗战全程,以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事件为经,以赵一曼、左权等英雄人物为纬,串珠成链,织就一幅全景式抗战历史长卷,多维呈现那段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小切口映照家国情
在这次报道中,我们侧重于“走进历史”,《中国妇女报》记者与女大学生组成采访小分队,奔赴全国各地的革命纪念地,看展品、访专家、寻后人,在一封封穿越烽烟的家书、一页页尘封已久的日记、一段段抗战老兵及其家属的动情追忆中,寻访、挖掘、还原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抗战故事。
我们还侧重于“青春表达”,借助“00后”女大学生的语态重新诠释历史。比如,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女大学生们含泪记录下追寻历史真相的足迹;在赵一曼纪念馆,她们动情复述“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临终绝笔;在延安红色家风馆,她们深情讲述体悟烽火家书里的纸短情长……报道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又有细腻的情感表达;既有严谨的史料支撑,又有青春的现代解读,进一步探寻了历史故事背后的家国情怀,实现新时代青年女性与抗战精神的情感共鸣和价值交融。
全媒体矩阵放大声量
为实现立体化传播效果,这组报道采用全新表达方式,提出明确的内容架构和报、网、微、端、屏联动的思路。从不驱日寇永不还家的东北抗联英雄宋铁岩,到宁死不屈的“八女投江”;从五送儿女赴硝烟的沂蒙母亲王步荣,到铁骨铮铮的妇救会主任刘耀梅……我们综合运用视频、图片、文字通讯、女大学生手记等多种形式,将一个个抗战故事徐徐铺陈、娓娓道来,让那些曾在黑暗中举火前进的身影更加有血有肉、生动立体,也让“家国情怀”这一宏大主题有了立体、丰富且感人的全景呈现。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次日,我们推出《必胜》特刊,其中,《复兴有我强国一代述怀》作为12个特刊中的点睛之笔,集中呈现了“百名女大学生讲述抗战故事·烽火中的家国情怀”系列的几个重点作品,在全民族抗战的宏阔历史与抗战胜利纪念日现场的时空呼应中,在庄重史实与年轻话语的情感交融中,进一步激荡情感共鸣,也让“擎旗自有后来人”的时代回响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一堂行走的思政大课
讲述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在策划之初中国妇女报社就明确将这次报道当成一堂特别的思政课实践。这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产生了深远的教育意义,参与报道、讲述的女大学生纷纷表示,通过实地探访深刻理解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被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精神和保家卫国的情怀深深感染。
系列报道推出后,迅速“出圈”。在广大读者尤其是女大学生群体中引发强烈反响。女大学生主动报名、积极参与;众多媒体平台转载、扩大覆盖面;各地妇联深度参与、积极传播,形成强大传播声势。
目前,这组报道仍在持续推出中。我们将继续秉持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做抗战精神的传承者、时代精神的传播者,让历史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作者赵梓涵系中国妇女报社全媒体总编室主任,张园园系中国妇女报社全媒体总编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