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策划《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
重大主题报道的青年味更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09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是全球瞩目的大事,也是海内外媒体的竞技场。今年上半年,中国青年报社党委常委会、编委会高度重视,提前半年筹划,紧扣“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抽调采编、视觉、技术、拍摄、平台等骨干力量,研究相关历史资料、联系重点部队或相关单位、挖掘健在的历史人物、走访研究机构,策划重点产品,突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
此次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推出的一系列兼具历史纵深与时代特色的全媒体报道,正是报社整体筹划的集中体现。
青年视角聚焦青年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之前,中国青年报社充分整合部队、共青团组织、高校等系统的资源,派出多支主要由年轻记者组成的队伍深入挖掘受阅青年官兵、大学生志愿者、高校合唱团成员的故事,并将采访素材掰开揉碎再组合,预制多种产品。
9月3日当天,结合纪念大会的进程,前后方采编团队密切配合,30多条预制全媒体产品陆续分发。如独家策划制作的微纪录片《回响》,截至发稿前累计阅读、播放量达600多万,相关话题#揭秘九三阅兵前暖场合唱#登上新浪热搜榜。
青年视角始终贯穿报道组织策划全过程。例如,纪念大会的反响方面,编辑部和驻全国各地的20多名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各行各业的青年代表,先后刊发《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青春挺膺担当》《继承先烈之志走向复兴之路》等文章,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青年中引发的热烈反响。
又如,《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编辑主动联动各高校党宣、团委,推出《看看有没有拍到你?高校齐刷刷发文!》,单条阅读量达51万,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微信公众号转载转发。
可视化年轻态
中国青年报社报道团队在前期策划中反复推敲,力求从版面设计到报道内容和形式凸显年轻态。
其中,9月4日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在中央级报纸中独树一帜:将版面打通,以空中梯队为背景,数字“80”字样为主视觉,嵌入受阅部队的雄狮列阵之姿,展现以青年群体为主要读者的纸媒对于国之盛典的深情礼赞。《中国青年报》还在9月3日至5日连续3天推出“和平薪火”彩色特刊,注重时尚年轻态的版面设计。
纪念大会期间,采编团队制作报道中俄青少年手拉手合唱团演出背后的故事的纪录片《歌唱》、抗战胜利80周年歌曲MV《共铭此刻》、图集《阅兵场上展风采》,联合发布微短剧《星火耀京华》等轻量化产品,多角度、全方位地记录阅兵场上受阅官兵的飒爽英姿,记录青年与国家“同频共振”的瞬间。
此外,微信编辑紧抓细节,结合《中国青年报》原创稿件制作《新型武器呼啸而过,镜头扫过老兵……》《“东风-5C”震撼亮相!这四个字的含金量谁懂!》等稿件,同步配发相关视频,在同题竞争中速度最快,微信平台总阅读量超过100万。
科技赋能融媒传播
中国青年报社历经10多年媒体融合形成的全媒体协调、人机协同机制,在此次重大战役性报道中得到充分体现和检验。
其中,报社发挥融媒云厨优势,前后方实时互动,实现“一鱼多吃,多平台分发”。例如,9月3日上午,视频号编辑将前方记者独家视角与直播录屏、征集素材、历史资料深度融合,当天完成22条短视频的创意制作,视频号单平台播放量超485万次。
报社多年来积极利用新技术赋能内容生产,人工智能已应用于内容生产传播各环节,报道团队依托“人机协同、智慧生态”机制,制作动态条漫《图知道|穿越80年,青春担当一脉相承》等许多人机协同产品,让报道在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赋能下实现感染力、传播力叠加。
发力新媒体产品的同时,中国青年报社发挥深度报道的优势,让重大主题报道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例如,《中国青年报》推出融媒特稿《他们坚持了十四年》并配同名短片,通过抗战将士后人、文史专家的讲述让受众再次领略东北抗联战士的英勇,以及一代代后人打捞抗战记忆的努力,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在对外传播方面,编辑部第一时间梳理主流外媒及国际青年对中国阅兵盛典的积极反响,制作“中外友人谈九三阅兵”专题,以视频化、社交化手段触达海外受众,凸显中外共同铭记抗战历史的深远意义。
此外,《中国青年报》刊发长篇评论员文章《守护历史真相开创美好未来》,凭借大量翔实的史实细节支撑,既全面覆盖核心议题,又不乏细腻的历史叙事,在一众抗战主题评论中,彰显《中国青年报》的思想格调与文风特质。
作为面向青年的团中央机关媒体,中国青年报社通过鲜活的故事和深刻的镜头展现了此次国之盛典,用青年味十足的报道激励广大青年读者接续奋斗。
(作者尹希宁系中国青年报社全媒体协调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