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策划《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

“三工”视角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作者:尹雪梅 兰德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09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报道意义重大,做好相关报道工作使命光荣。工人日报社党委高度重视,副总编辑亲自挂帅,精心组织、动员全社力量,特别是调动精干力量协同完成此次报道。先后组织一系列重点报道,特别策划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特刊,9月4日更是推出8个版面,力求从“三工”视角,透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三工”视角,即工厂、工会、工人的视角。此次报道,我们紧盯受阅官兵中的军中“大工匠”,寻找军魂与匠心的结合点;紧盯阅兵场内外服务阅兵活动的一线职工;紧盯观礼台上的劳模人物、大国工匠以及新就业群体等,呈现阅兵对广大劳动者的深远影响。此次报道,我们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探“新”主题寻找军魂与匠心结合点

  我们转变叙事方式,紧扣我军发展历程,紧扣新型战力、新质战力、新锐战力等强军建设时代命题。预热报道阶段,区别于以往“探营”关注训练场上受阅官兵的“汗水”“苦”与“累”等,转向挖掘军魂与匠心的契合点,聚焦现代化军队建设新成就。

  8月30日,推出的整版新闻摄影报道《“接受检阅,我们准备好了!”》紧抓典型——从空中护旗梯队的“80后”机长,到装备方队驾驶“头车”的老兵;从联勤保障方队的博士后女队员,到执行阅兵保障任务的“铁甲神医”。

  其中,“兵王”丁辉参军32年,是第六次受阅,从最早驾驶86式步兵战车到今年驾驶新型突击装备,他本人及其所在旅队发生的巨变,更是新型陆军乃至全军作战理念变革的缩影。“铁甲神医”杨玉柱参军26年,从刚入伍只有高中学历的“菜鸟”,到如今能“听音识障”的“铁甲神医”,军队将他培养成了军中“大工匠”。而关于杨玉柱的视频报道推出后,在视频号上点赞1.5万,阅读量达41.5万。

  注重“特写”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

  我们着力将主题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细节化,以新闻“特写”的小切口,呈现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大主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采访中,记者挖掘到一对驻足在展示中国军民伤亡信息的巨型数字下的父子的故事,捕捉到参观结束后一对母子用钢琴即兴弹奏《我和我的祖国的》的瞬间,写下了《“3500万,不能忘、不会忘、不敢忘!”》。在“抗战老兵记忆”展中,记者捕捉到已故抗战老兵73岁的儿子在画像前告慰母亲的感人时刻,写出了《这场肖像展上,他们眼角湿润……》。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现场报道中,我们注重大场景中的“小细节”。如推出《一位乐手的“破防”瞬间》,在盛大阅兵活动中,捕捉个体的“微表情”,呈现中国空军今非昔比的发展成就,展现军事科研工作者的赤胆忠心。推出《晨光中,洗扫车队经过长安街》,将阅兵活动与一线环卫工人的劳动精神定格在一瞬。

  其中,洗扫车队驶过天安门的相关融媒作品,在视频号点赞超3万,阅读量650万。

  “工家”视角以劳模观礼传递伟大抗战精神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现场报道是重头戏。策划之初,我们就明确“工家”特色,从“劳模观礼”与“老劳模及后人观礼”两个角度出发,从采访全国劳模、大国工匠观礼感受与老劳模及其后人的观礼感受出发,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伟大抗战精神融通,通过劳模观礼,讲述与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先后推出《“观礼一次,不负一生信仰!”》《“祖国的强大,就是对父辈们最好的告慰!”》等报道。

  其中,《“观礼一次,不负一生信仰!”》一文采访了多位全国劳模、大国工匠,如安源煤矿一线工人代表、中国航天科工一院首席技术专家等,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代表等。他们结合具体工作,畅谈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与和平年代广大劳动者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性。

  总之,系列报道将伟大抗战精神、将新时代人民军队的风采、将祖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的振奋力量,传递给广大职工群众,引发强烈反响。正如全国劳模、安源煤矿工人张来清所说:“观礼一日,不负一生信仰!”

  (作者尹雪梅系工人日报社要闻部主任,兰德华系工人日报社要闻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