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器物通览:工具卷》

让器物讲述文明故事

作者:陆锡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11

陆锡兴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器物通览”丛书是一部以古代器物文化为内容的大型系列辞书。丛书以历史文献为线索,贯穿古代器物大类。所收条目有严格的文献依据,现代称名则不被采纳,因此熟见的器物可能有陌生的名称。贯彻古器物的古称名原则,可使器物内容和“符号”回到当时的真实中去。名实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器物的由来和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这对考古文博研究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认为只有文献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持续地大规模考古发掘使大量古代器物重见天日,学术界孜孜不倦地努力,积累起了丰富的考古研究成果,这对于文献工作者同样是必须参考的。

  古代器物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一部分,而有形之物的具体结构、形状和质感,是文字表达力所不及的。中国自古有“左图右史”的优良传统,即强调文字内容和图形资料同等重要。而图形资料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传世和出土的实物,二是古代绘画和图籍。因此,在丛书编撰工作中,条目所呈现出的面貌,不仅要正确把握文献内容,同时还要吸收考古研究成果,图文配合。根据不同条件,丛书中所配插图也分为手绘图示与实物实景拍摄照片两种形式。

  丛书的编排科学有序,区分主要条目和次要条目。丛书体例规定,某一种类器物的核心条目要全面叙述其形制源流,能够覆盖其属类的一系列条目,这实际上也是在全方位研究整理某一种类器物的历史。因而,完成整套丛书,理论上也即意味着完成了一项规模空前的有关中国古代器物的调查研究工作。

  中国古代器物门类复杂,包罗万象,因之形成丛书11种12卷的规模。各卷内容相对独立,可供某方面专门的查检、参阅,如果要全面了解、获得有关中国古代器物的全面内容,则可求诸整套丛书。丛书第一卷为《工具卷》。通过《工具卷》所收条目中的考古发现材料,可以梳理出有关中国古代工具发展的概要重点:旧石器时期,中国古人就能够简单加工石块、木棒、兽骨;到了新石器时期,则已能精细地制作工具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在古铜矿遗址内发现有铜制、木制工具及采矿工具设施。战国时期的楚墓中则发现有可配合使用的成套简牍制作工具,其后汉墓中还出土有全套木工工具。西汉以后,铁器农具逐步普及,提高了工具品质,同时中国古代医疗用具也渐成系列。远古时期中国先民即已留下原始天文遗迹,而在汉墓中也意外发现了观察天象的仪器——现可见最早的圭表、星盘。至于纺织用具,在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已发现有简单工具,东周墓葬也出土了多件部件,西汉墓更是出土了完整的西汉织锦机器模型。

  到明代时,中国诞生了两部极重要的工具类著述:明崇祯十年(1637)刊行的宋应星《天工开物》是有关中国古代技术生产的集大成著述。明代后期耶稣会传教士传入西方科学技术,天启七年(1627)刊行的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和王征合作《远西奇器图说》,是中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著作。这两部著作为中国古代工具器物文明,提供了丰富的文献书证和图绘示例。

  工具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工具卷》以大量词目为基础,全面规划组织,从而形成整体性的中国古代工具及研究概览,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