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水河》

对冀东南民俗风情的真实再现

作者:关仁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小说《汇水河》(花山文艺出版社)通过个体命运和家庭来表现社会风云,以全能全知的视角展开叙述,用传统宏大叙事来讲历史故事,人物塑造、故事情节构架,特别是民俗、风土人情的展示都是成功的。

  小说以沧州盐河县西部乡村为生活基点,从清末到20世纪50年代,60多年的跨度,结构宏大而严谨,磅礴而绵密。青年知识分子赵冠铭等追求真理、勇御外侮的仁人志士,在外乡人、革命先驱张同之引导下,参加“九师学潮”,投入爱国救亡运动,最终成长为家乡的中流砥柱,演出了一曲“英雄死国,壮士救民”的历史正剧。赵冠铭、赵大雨等主要人物立体鲜活,具有典型意义。这种塑造人物能力与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真切的生命体验密切相关。小说在生与死、爱与恨、情与仇的激烈冲突中表现了人性的善恶美丑。

  作家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握生活,在《汇水河》中充满激情地、真诚地向读者表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作品中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荡人心魄的情感魅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流水般溢动的文采,成为这部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交响曲的序曲,读来动人心魄、荡气回肠。小说赓续了燕赵大地的红色基因,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现实主义精神相结合,创作出了“为河北人民写心立传的作品”。从这个角度说,小说确实呈现了史诗的品相,是河北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乡土文学的风情画、风俗画以及诗情画意之美,是乡土文学重要特征之一。现代小说忙于讲故事,擅长心灵刻画,往往会忽略世界的另一种丰富性,即乡土的风景风情。《汇水河》做到了这方面的展示和开掘。小说作者是生活的专家,精通汇水河流域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阅读小说,我感受到作家有生活根基,有艺术的积淀,也有对那个时代深入的思考。对冀东南民俗风情的真实再现,给小说增添了魅力。

  汇水河是滹沱河等两条河流交汇处,这里的生活是广阔而壮丽的,其民俗民风的生活细节是耐人寻味的,这里没有虚无缥缈的行走,也没有独立生活之外的传奇。就汇水河来讲,如果生活是创作的源头,小说就是一条奔腾的河流,河水交汇的地方激起了美丽的浪花,作家从故乡吸收了巨大的营养,以时间换空间,对所掌握的素材进行分析,初取参悟,洞彻审视,创作起来得心应手。

  小说的语言质朴而富有文采、平实而饱含生动、简约而蕴藏韵味,带着甘洌和清新。书中有的地名、人名,以及环境、风土人情的描写都是真实的,充满了强烈的地域色彩,多方面显现出作品的乡土美学力量。

  小说十分注重细节描写,在历史的农耕生活中,风俗人情、历史叙事,显示着农村相依相帮、相濡以沫的温情。而这些风俗的描写表达了作家爱家爱国的悲悯情怀以及开掘宽广、仁慈的真实心灵。

  小说的力量归根结底来自故事和情感,故事和情感的深刻决定着文学品质,文学品质又来自故事背后的复杂性。如果还有不满足的地方,感觉这部小说对河流描述少了一些,从实与虚的角度看,似乎还没有能够找到蕴含更为超拔的深刻寓意,这是作家要更加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