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建筑绘本·外婆家在江南》

江南民居 如诗如画

作者:向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中国有很丰富的民居建筑资源,民居承载了中国传统的环境生态与人文哲学。《中国民居建筑绘本·外婆家在江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以中国传统江南民居建筑为切入点,融合历史、地理、人文等多重元素,精心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生活画卷,充分展示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蕴、民族韵味、美学意境以及匠心精神,让小读者深切感受书中思念故乡、怀念童年的人文情怀,引导孩子们通过民居建筑的视角观察世界、感受生活、亲近自然,培养内在驱动力。

  “民居”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时的《周礼》:“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所有的物质文化均承载着思想文化。中国民居建筑集合了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更是将古代思想中的阶层意识体现得淋漓尽致。民居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紧密结合,研究民居不仅需要关注建筑类型,还要关注其中人的活动。《外婆家在江南》以民居为主题,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历史、地理、气候、经济等关系。民居建筑的题材新颖,视角独特,为中国原创绘本拓展了内涵。

  情感真挚朴实的表达手法是中国原创绘本的一大特征。深情厚谊和意境之美藏在静默含蓄的表达之中。《外婆家在江南》文字清新隽永,颇具亲和力,读起来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在图画的创作上极罕见地使用了马克笔为绘画媒材,细节考究,页页精美。在黑瓦白墙的写意下,垂柳摆枝、桃花争趣、燕子飞舞。这一场景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诗宋词中的诗情画意尽显其中,画面和文字融合而成的意境之美让孩子们明白美为何物。

  这本书也兼具科普功能。正文中的“四水归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寓意着财富汇聚,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表现。

  护封背面是一个江南建筑知识补充页,讲述了天井、四水归堂、瓦当和滴水、腐乳、风干鸡等10多种建筑与民俗知识。独特的护封设计将建筑知识和民俗知识蕴藏在图文中,增强读者与书籍的互动性。这些知识帮助读者从科普的角度了解江南民居建筑,启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外婆家在江南》采用图文分叙的手法,故事从丫丫的视角观察与外公外婆的江南水乡生活,注重细节描写,帮助读者回望故乡和童年,感受亲情的珍贵。

  画家用大跨页图或远景、中景,俯视江南民居建筑群,气势恢宏,美不胜收;用大跨页图展现了“小桥流水人家”中的江南旖旎风光。从微观视角来看,画家将建筑的细节刻画得精细入微,刻意暗沉的用色,显现古雅的韵致。同时画家在作品中大量使用留白,便于图文的相融和互动,也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靠山窑洞、江南水乡的民居……民居中的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总能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民居更多的关注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