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课怎么上》

助推中小学“美感教育”上新台阶

作者:胡知凡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受蔡元培先生“美感教育”思潮影响,1923年颁布的《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指出:“欣赏一项,向来大家不甚注意。但在普通教育的美育上很为重要。我国社会欣赏美术的程度很低,学校中应该特别注意。”从此,“欣赏”成为中小学图画课的学习内容。

  1929年颁布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美术》指出:“欣赏是本科最重要的作业,应该按儿童的程度和需要,随时启导儿童欣赏。在每次教学开始,要用描绘形容的演讲式,或诗词警句,或足以激引感情、启发想像的问题……以引起儿童欣赏的动机。在儿童注意欣赏的时候,除简单的说明以补充想像外,关于图中的知识和画法等问题,不要详细讨论。但高年级也可从欣赏开端,以研究(画法及雕刻法等)结束。关于中外艺术家的生活、轶事和描写艺术的诗歌,也可随所欣赏的对象而乘机提供。”这是我国中小学美术欣赏最早的教学方法。

  20世纪30年代起,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方法有了进一步优化,普遍采用的教学顺序是:观照、说明、分析、欣赏。

  那么,“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是否有区别呢?

  《辞海》对“欣赏”和“鉴赏”是这样解释的:

  “欣赏”:领略,玩赏。“鉴赏”:人们通过特定媒介(如语言之于文学、音色旋律之于音乐等)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但英文“appreciation”一词是对艺术作品的特色鉴定、鉴别、评价、评论之意。

  可见“欣赏”与“鉴赏”在中文里确有一定的区别。我国多年来将初中和小学的美术课称为“美术欣赏”,而到了普通高中则称为“美术鉴赏”,以此作区分。

  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中小学美术欣赏普遍采用美国学者费德门提出的“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欣赏程序。我国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也曾提出艺术鉴赏的顺序:第一诉于感觉,第二发生感情,第三感情移入,第四美的判断,第五美的批评。也就是说,美术欣赏最先应从感性出发,让学生体会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并产生共鸣或联想,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进行分析、解释和评价,然后再慢慢过渡到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进行理性分析,进而发展成对美的判断和批评,最终进入鉴赏阶段。

  2022年,李力加教授的《美术课为什么要这样上》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一经面世即“洛阳纸贵”,成为一版再版的畅销书。这反映了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有了解和学习的迫切需求。今年,恰逢江西美术出版社新修订的赣美版全套义务教育教材《艺术·美术》(1-9年级)及《艺术·戏剧/舞蹈/影视》(8-9年级)通过教育部审定并被列入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美术欣赏课怎么上》同样在江西美术出版社的协助下顺利出版,这反映了出版社与美术教育专家在探索新课程改革理念贯彻路径过程中的共同担当与协力作为。回望中国中小学美术欣赏教育发展的百年历程,我觉得此书出版不仅具有纪念意义,还将在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助推我国中小学美术欣赏课实践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