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月光妈妈》
大爱走得更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1-09
2023年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工作启动后,我们就关注到了《月光妈妈》(江西教育出版社),也对这个选题抱以很高期待,认为这将是一部充满正能量、时代温度和国家温度的作品。看到成书以后,我很感动,以下几点感受尤为深刻。
第一,这部作品具有崇高的主题。作家袁敏完全是自主选题、自主创作,体现了她心怀家国、心系黎民苍生的情怀。同时作者的情怀和笔下人物的情怀形成了一种重构、共情,不仅作者具有这份情怀,她笔下的月光妈妈及其爱心助学团队都有相似的情感诉求,他们是一个情感共同体,在人群中很容易辨认出彼此。作品反映了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女童教育,一个受教育的女性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命运,改变女童的命运就是从根源上切断贫困,因此作品的主题意义十分重大。
第二,这部作品聚焦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他们的故事。《月光妈妈》是一份行走的报告,作家在感受式采访中定向挖掘一个个人物和他们的故事,用大量精力寻访受助者,捋清每个孩子的来路和去向,了解他们的精细变化,用他们的变化反映教育帮扶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命运。同时,每个故事都有特点,都很感人,比如没有下半截手臂的残障学生许方燕,后来她居然能成为马术比赛的冠军;还有由于客观原因,已经17岁仍然停留在念四年级的噢措……这些孩子的故事像谜一样,作家一个一个为我们揭开,让我们看到社会教育还存在一些盲区。成熟懂事的女孩英措吉的故事也特别让人感动,作者通过蓝色绿绒蒿的比喻写了一个凄美的家庭故事。绿绒蒿一生只开 一次花,父母的结合和离异在英措吉看来也是美好的绽放和凋谢,很有哲理。
第三,作品传达了大爱无疆的精神。大爱如果走得更远,能播撒照亮更广阔的国土。难能可贵的是,作品写出了相互的点亮,资助者和受助者用爱照亮彼此的生命;写出了爱的代际传承,佳佳、皮皮、小朱等爱心妈妈的孩子,还有不少“90后”“00后”也参与了爱心行动;作品还写出了爱是可以传递的,受资助的孩子同样有大爱的心,也有回报家乡的心;更重要的是作品体现了团结友爱,友爱是共同体的基本黏合剂,在这本书里很好地体现为爱心帮扶行为。在健全的社会,这样一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毫无疑问会超越文学自身。
作品不仅写了月光妈妈及其团队,也写了社会方方面面对月光妈妈爱心事业的首肯、支持和协助,包括推荐她走访丹巴的刘院,丹巴县教育局跑村串户统计贫困孩子、核实学生信息的小段,等等。爱无所不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爱的种子,只是需要被激发唤醒。
第四,作品采用了口述式记录,包括当事人之间的微信往来,采访者自己写《我的故事》等。自叙、自述、自写的描述手法,更能给人带来现场感和在场感。这是非常鲜明的在场性的写作,作家不仅仅是身体在场,而且思想在场、情感在场,这部作品是当之无愧的在场性的典型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