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看见文脉传承见证文明交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03
曾悦之在景德镇采访时,拾起一块瓷片细致打量。
“对于海昏侯文物的研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每一个陶艺家,心里都装着一个‘景德镇’的梦”……这是我在此次“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采访中,令我感触较深的两句话。
有着“千河归鄱湖、鄱湖入长江”之称的江西,拥有长江岸线152公里,全省97.7%的面积属于长江流域,闪耀其中的赣鄱文脉深邃而绵长。采访的首站,我走进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13年前,海昏侯墓考古轰动全国。“老朋友”杨军是海昏侯墓考古领队。见他时,他和同事正在实验室研究失传1800年之久的《齐论语》,但我此行目的并非《齐论语》,而是一件名为“孔子徒人图漆衣镜”文物。
该文物发掘于海昏侯墓西室,上面的孔子图案是迄今世界最早的孔子画像。它最初被认为是屏风,随着科技在实验室考古的运用,研究发现“孔子徒人图漆衣镜”是由衣镜主屏和《衣镜赋》辅屏共同构成的双折式屏风。采访间,他向我列举了该成果的不少佐证,我们又去了展馆“孔子徒人图漆衣镜”展台。我记得当时展台前围满了观众,杨军临时还充当了“讲解员”。
采访结束后,从事考古工作30余年的杨军,面对海昏侯的研究也不由感叹“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自2011年海昏侯墓发掘以来,我采访过不少像杨军一样的文物考古工作者,他们当中涵盖了“老中青”三代人,从田野考古到实验室考古,一代又一代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匠心守文物,妙手护文脉。采访结束的第二天,我将采访内容制作出一期融媒体产品发给杨军,他回复说:“你也是我们其中的一员。”令我倍感欣慰。
如果说在文物考古工作者身上看到的是“跨越千年的文脉守护”,那么,此行在景德镇的采访看见的则是一场“奔赴山海的文明交融”。
陶瓷,被誉为是“世界的语言”。历史上,景德镇瓷器沿着长江走向海外,是世界多彩文明交融的见证。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走进千年瓷都景德镇采访时,这句话已完全具象化了。此行目的本是去探访“元青花”,但这次采访却让我看见另外的“风景”。
在景德镇陶溪川市集上,我认识了新加坡陶艺家林善春,他是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的一名教师,每年会利用假期来到景德镇成为“驻地艺术家”。他告诉我,景德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制瓷条件。“这里有烧制大件作品的窑、有世界最好的陶艺家、有来自全世界的手工艺者……”前不久,他组织了10余名新加坡陶艺家来到景德镇交流,参加景德镇举办的“春秋大集”,与全球55个国家的500余名国际艺术工作者和800多名国内手艺人“同台竞技”,其中一个叫蓝漫杭的新加坡青年陶艺家感叹“景德镇有完备的陶瓷产业链”,她渴望在景德镇能有自己的工作室。
文明因交融而精彩,这是我在此行采访中最切身的感受。在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博物馆,67岁的意大利陶艺师Adele Stefanelli来景德镇驻场,是想攻克长期困扰她的“青花薄胎”难题,而82岁的加拿大画家乔治来到景德镇纯粹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景德镇三宝的那个夜晚,他们讲述了在景德镇的见闻。当我问他们对景德镇印象时,乔治拿出了他正在景德镇展出的作品照片。作品中,他把景德镇绘成了一个光点,和其他颜色的光点组合在一起。他告诉我,不同颜色的光点代表景德镇是多彩的,“陶瓷从这里链接世界”。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文化报道的记者,此行采访也让我更系统地深入到长江流域浩瀚文脉中,看见了新时代长江文化多彩风景,更感受到了赣鄱大地正以蓬勃之势助力奏响长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