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的黄万波和他的“好奇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03
黄万波教授(左三)与葛熔金(左二)等潮新闻“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文化考察队部分队员在龙骨坡遗址现场合影。
“最近,‘巫山人’的发现者黄万波教授正在巫山县的龙骨坡遗址现场主持第五次发掘。”我在重庆云阳县采访张飞庙搬迁时,与该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陈昀交谈时得到了这个重要消息。
前期对“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活动资料梳理过程中,龙骨坡遗址就让我印象深刻。当今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类的祖先在非洲,有关中华炎黄的祖先,最早也只能上溯到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生态优渥的长江流域,会不会有更早的古人类?1985年,从龙骨坡遗址发掘出一枚距今约204万年的“巫山人”下颌骨化石,为这个问题的解答带来了可能性。
而今年92岁的黄万波,就是这枚下颌骨化石的发现者。从1954年至今的70年间,黄万波一直在考古发掘的一线,除了“巫山人”外,他还是“蓝田人”“和县人”等著名古人类的发现者,同时也是国内熊猫起源研究的权威专家。
是什么力量驱动着92岁的黄万波仍坚守考古一线?从重庆奉节白帝城颠簸70公里前往巫山县庙宇镇的盘山路上,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驱车3小时,我们看见密林中一个依斜坡而上的罩形建筑,就是巫山龙骨坡遗址。入口处的墙壁上挂着手套、标尺卡、米格纸、测距仪等工具,坡地上是大大小小的探方坑。在遗址现场的左侧半坡上,坐着一位个头偏矮、头戴鸭舌帽、穿着黄绿色T恤衫、面容清瘦的老先生就是黄万波。他时不时用笔在本子上记录。
黄万波在一副深度眼镜下,目光深邃,精神矍铄。因为提前进行过沟通,他大致知道我们的来意,提议先带我们参观遗址内重要的点位再进行采访。
看似枯燥的黄土和夹杂着骨头的石灰岩,经他介绍立刻变得生动形象了。他带我们来到一处名为“最后的晚餐”的化石模型前,娓娓讲述关于“巫山人”的故事。
思维活跃、平易近人、身姿矫健、非常勤奋,这是在1个多小时采访中,我对黄万波这位著名古人类学家初次见面的最直观感受。在龙骨坡遗址发现40年间的5次考古发掘工作,他都亲自到现场主持参与,与队员们同吃同住,上午8:30到晚上5:30走,几乎雷打不动。在从事人类考古的70年间,他更是跑遍了国内可能有古人类遗存的上百个洞穴、遗址,踏遍了东非大裂谷等在内的重要古人类遗存点。
当被问及70多年来,他坚持在考古一线奔走最大的动力在哪时,黄万波斩钉截铁的回答:“好奇,我的回答都是好奇。”
“我发现那些化石都是好奇驱使的结果,表现出来就是你对这个东西的认真,去认识它,解开心中的疑问。人类从和动物一般生活到如今高度发达的文明和智力,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好奇心和创造力,了解人类源起的意义也在于此。”黄万波说。
他告诉我们,现在“巫山人”是人是猿没有定论,所以他就要在这里挖。带着这个好奇,他必须要找到真实的证据,如果找到胳膊骨或头盖骨,那这个好奇的结果就出来了。
好奇驱动着人类在进化中脱颖而出,也驱动着黄万波这样的学者,以百万年为尺度寻找“何以中国”的答案,为人类起源的世界性研究提供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