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之路,梦想之行:

《中国甘薯》与我的科研坚守

作者:马代夫(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会长,徐州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19

  ■作者寄语

  光阴飞逝,转眼间《中国甘薯》这部专著已与我们相伴三载有余。回首过往,感慨良多。

  我从事甘薯科研工作已逾四十载,长期担任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会长,也曾担任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这些年来,我见证了甘薯产业的起起伏伏,也深感甘薯科研之路的艰辛。推动学科进步,服务产业发展是我一生的追求。在我花甲之年之际,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将甘薯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编写一部综合性专著,传承甘薯学科理论,推动甘薯学科和产业的发展是历史赋予我的使命和责任。但由于工作繁忙,这一想法一直未能实现。

  直到2017年,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沈燕燕老师来到我任职的徐州市农业科学院,商谈出版甘薯相关专著的事宜。经过多次深入沟通与交流,我们决定携手合作,共同完成《中国甘薯》这部著作。随后,我与国内甘薯研究领域的众多权威专家不断沟通,我们多次召开会议,共同探讨、深入研究,共同为这部专著贡献智慧和力量。我清楚地记得,在《中国甘薯》首次编写工作会议上,我以《集众家之长 著传世之作》为题作了演讲,得到与会专家和出版社领导的认可。在沈燕燕老师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甘薯》被纳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这一重要机遇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将该书打造成一部精品的决心。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广泛查阅了古今中外相关资料,博采众家之长;认真总结现今研究理论和产业实践,打造传世之作;克服了诸多困难,不断完善打磨书稿。难忘以刘庆昌教授、张立明研究员、李强研究员为代表的科学家倾心合作,难忘出版社郁宝平总编辑、沈燕燕老师的精心策划和大力支持,最终,这部凝结了众多专家心血的著作得以问世。初稿完成后,我怀着忐忑和激动的心情将书稿呈交袁隆平院士过目,袁院士阅后欣然提笔作序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前瞻性,学术水平较高,对指导我国甘薯学科和产业的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甘薯学科知名度和甘薯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评价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未来努力的鞭策。

  《中国甘薯》自2021年3月出版发行以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在出版当年,首印便几近售罄。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我们组织修订重印,并于2023年8月再次面世,又几近售罄。学术出版物如此难得的现象让我们倍感欣慰,也深感责任重大。

  值此《中国甘薯》出版3周年之际,我想对所有为这部专著付出努力的同仁和编辑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正是有了你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才能共同完成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同时,我也要感谢广大读者对《中国甘薯》的厚爱与支持,是你们的关注与期待让我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