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说聊斋》

寻归心灵的家园

作者:李晓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5

  《天地之中说聊斋》(中州古籍出版社)是继《陶渊明的幽灵》之后,鲁枢元老师的又一力作。鲁老师自称:“《天地之中说聊斋》,是一个中原‘土著’在天地之中的嵩山脚下对于《聊斋》的阅读与品味。”他的品读试图从蒲松龄钟情荒野、热爱乡土、尊重女性、善待万物的主旨中寻找其生态精神,探索《聊斋》中体现的“人与大地的关系”“生灵万物与大地的关系”。借助几十年生态研究的底蕴,这部家喻户晓的《聊斋志异》竟被他品评出不一样的味道。书中拉家常般的娓娓道来里,透递出他走遍大江南北的人生阅历、古今中西兼容的学问积淀,闪烁着电火般的感悟与灵动。

  乡土,我们的精神故乡

  “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村不仅仅是生产粮食的地方,它还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源头、精神故乡。村头的一棵古树、一口老井,都凝结着几代人的情绪记忆。镇上的一座小庙、一座牌坊,关乎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书中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

  乡土,是我童年的梦幻。长大成人离开村子后,每次遇到困难,痛苦万分、辗转反侧之际,我便梦回那树荫之下,成了那个探着头听大人讲故事的小丫头。醒来之后,昨日的一团乱麻已经理清头绪,我只需要按部就班做事就大功告成。乡间的童年经历,让我本能地热爱乡野,痴迷鬼怪故事。童年给我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滋养,这样的成长经历让我的心灵能够轻易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与澄明之中”。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生活和工作,乡村似乎成了贫穷和落后的代称。可告别乡村之后,不断曝出来的青少年抑郁、自杀的新闻,给世人敲响了警钟。为什么泡在“蜜糖罐”里,吃着汉堡、喝着可乐、玩着乐高的“城里娃”更容易陷入抑郁的泥淖呢?

  可能是乡村的广阔天地,给了青少年更多情绪宣泄的出口:到野外疯上一圈,听到鸟语、嗅到花香、吹拂着来自旷野的风、看到流淌的小河……感受着大自然蓬勃的生机,焦虑、惶恐、愤懑等情绪,在乡村的原生态土地上被缓冲、被抚慰。

  鲁老师在书中再三强调:“乡村的土地,要比钢筋水泥建构的城市蕴藏着更多的魅力。”在笼子里豢养的动物比在荒野中成长的动物寿命要短。建议学校多组织孩子们到乡村、山野中采风,在那里让孩子们接受一下大自然的精神洗礼,葆有更健全的精神生态。

  善良与互信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明确规定禁止携带金属物品进入考场,包括带有金属物品的服装、鞋帽、腰带、裤子挂钩、衣扣等。为什么会有如此烦琐的细则出台呢?原因很简单,社会已经严重缺乏互信,曾经有考生利用先进的电子设备作弊过。

  看到这则新闻,不仅让人想到《聊斋志异》中那篇200字的短文《骂鸭》。围绕着鸭子被偷这一小事,一个乡村懒汉、一个养鸭老翁,两个主人公连姓名都没有,却形象生动、个性鲜明。鸭是乡村常见的家禽,哪家懒汉嘴馋去偷邻家一只鸭来吃,也司空见惯。然而,在蒲翁笔下,“偷鸭贼”做了亏心事后能够良心发现,暗生愧疚;养鸭老翁不但宽厚善良且善解人意、与人为善,一场纠纷迎刃而解,皆大欢喜。

  如今,在繁华的城市里,为杜绝舞弊,不得不采取如此“严苛”措施。看似一场闹剧,背后却透露出大城市里的摩擦的加剧、冲突的升级与人们的愤懑、无奈。我们传统文化精神中的“恕道”“恻隐之心”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已经渐行渐远。

  科技的发展、财富的积累,并不等于人类社会的真正进步,有时甚至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矛盾,以及更多精神上的困扰、心灵世界的障碍。如何让我们的心地更淳朴,让我们的精神更清爽,让我们的生活更静好,“空闲时不妨读一读蒲松龄三百年前写下的这部《聊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