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朵图书馆的蘑菇

作者: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 李东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03

  高洪波先生的图画书《图书馆之夜》讲述了孩子们在图书馆搭帐篷过夜并由此展开的一系列奇幻故事,让人想起博尔赫斯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在书的原野上,做一朵图书馆的蘑菇,在诗意和想象力绽放的地方,恣意地成长,这应该是万花筒般的童年旋转出最美丽的色彩之一吧。

  说到“万花筒”,在这期榜单上陆梅贡献了一部现实题材的好作品《万花筒》,上海弄堂里富有地域特色的日常生活以及蕴藏其间的时代变革,从一个孩子的眼睛看过去,铺展出如流水般清澈、绵长、繁复的人间烟火。赵丽宏先生的《手足琴》故事背景也是氤氲着烟火气息的上海里弄,“手足之情”和“音乐之声”完美地缠绕,谱写了一首兄弟情深的生命协奏曲。而同样来自上海的儿童文学作家唐池子,她的《我的阿角朋》聚焦的却是云南独龙族脱贫攻坚中的平凡英雄和平凡生活,那样一种在对异乡的书写中滴入了故乡的乡愁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写作者们力图把梦想栽种在更辽阔领域的自信与勇气。

  在这期榜单上,那些“跨界写作”的名家们再次集体发力,除了赵丽宏先生,肖复兴先生反映跳水运动的儿童小说《水上花》、徐贵祥先生以汶川大地震为背景的儿童小说《遥远的信号》、裘山山女士礼赞英雄的儿童小说《游过月亮河》等也如蘑菇,在这初夏的好天气里“扎堆”生长,不断带给小读者惊喜。当然,“加盟”跨界的名家还有诺奖获奖作家法国的勒克莱齐奥,他的短篇小说集《从未见过大海的人》,就像一个个平静、舒缓而缥缈的梦境,带给读者别样的审美体验。

  如果我们把这期榜单看作是一个极为小型的迷你图书馆,那么它也的确具有图书馆通常会具有的初心——把人类的知识尽可能全面地收纳在这里,供那些充满求知欲的心灵满载而归。这期榜单里的“给孩子的人类文明史”就浓缩了这样的雄心吧,用1套书,12册绘本,覆盖八大学科,带领孩子们去领略人类近万年的文明发展史,因为我们总是渴望着自己和后代能够突破局限,在书的海洋里尽可能多地撷取到知识的浪花,并内化为自我精神世界最富有魅力的那一部分。要不为什么苏轼总是被人念念不忘呢?《天才亦全才:文豪苏轼》的作者在书名中精准地把握住了“全才”这个点,这击中了大多数人某种很难释怀的情结,对于多才多艺和无所不能的永恒期待,或许会在这些书籍中得到抚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