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读一本书,进入一个领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03

高考结束以后,上什么大学马上就成了高中生乃至学生家长亟待解决的问题。究竟选择怎样的大学,学生和家长对于大学的了解是最重要的。《什么是好大学?》是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的邬大光分享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以及国外名校的考察体会,虽然和报考某个大学的直接关系不大,但其实这是一把尺子,学生和家长明白了尺子的用法,拿着这把尺子去量不同的高校,量着量着,心里就清楚了。同样可以做尺子的,还有《学问的秘密:这就是清华》。并非每个学生都能考上清华,但是怀揣着清华做学问的方法,沉下心来,在哪儿都能做好学问。古人早就说了:道在蝼蚁,道在稊稗,道在瓦甓。
同一期榜单中,有两种关于盛唐的书。在《盛唐奠基:贞观之治的开创》中,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定鼎关中”的建国历程十分“罗生门”。按照《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太宗本纪》的记载,这件事是李世民和晋阳县令刘文静最初起意,然后去劝说李渊的。李渊开始不同意也好,大惊也好,迟疑也好,最终还是听了李世民的建议,起了兵。但是在《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记载中,李渊早就心怀异志。《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温大雅是李渊将军府的记室参军,相当于机要秘书,专职记录军队中随时发生的事,他的书相当于李渊的军事日志,如果说这是他编造的,那功夫可就下大了。所以“罗生门”的真相到底是啥,还是得读书。
最初读到凌烟阁和“功臣图谱”,是在一本特别不起眼的书上,以至于我认为这事是杜撰的。后来才知道确有其“阁”,确有其“图”。凌烟阁最初建造,是唐太宗为了表彰24位在大唐建国和玄武门事变中建立卓著功勋的功臣,特别让著名画家阎立本画了他们的像,著名书法家褚遂良题了字,然后把画像挂在长安城太极宫中的凌烟阁里,以此来表彰和纪念他们,同时宣传事迹,激励后进。唐太宗之后,唐代先后有4位皇帝将自己所在朝代的功臣添补到凌烟阁中,最终,“入阁”的功臣总数达到了100位以上。这使之后文学语言中的“凌烟阁”不再只是原来的意思,而成了“建功立业”的代名词。就如李贺诗中所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凌烟阁:大唐风云人物启示录》从唐代300年历史中遴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24位功臣,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个人以为,熟悉评书《隋唐演义》的朋友不妨好好读读这本书,了解一下赛孟尝秦叔宝、三板斧程咬金、三鞭换两锏的尉迟恭、呼风唤雨的魏征,本来面目到底是啥样。
中国太大,可以从无数个角度进入。从地名进入,本期榜单上有一本《地名里的中国》,这本书以大众耳熟能详的地名作为切入点,讲述中国上下五千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故事。小地名,大文化,故事中洋溢着满满的中国精神。从古籍进入,本期榜单上有一本《从封建到大一统:〈史记〉中的历史中国》,顾名思义,这是以《史记》为蓝本来讲历史上的中国,特点在于“近代以来考古发掘和史料发现,大大丰富了司马迁的记述”。了解中国,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不读古籍,更不能只读白话,不读原著。《古籍原来这么好看》是一本古籍入门攻略,通俗易懂。作者熊建毕业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现在是《人民日报》的记者。这个身份横跨了专业与普及,是很合适的作者。中国是农业大国,离不开农民。从农业进入中国,本期榜单上有一本《农民几何——凉水河畔谈中国“三农”》。作者何兰生,是农民日报社的党委书记、社长,从北大毕业进入《农民日报》后,一直在报社工作,深耕数十年。他的这部著作,“旨在引起广大读者对‘三农’的关注,对乡土的共鸣,对农民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