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生命的温度

作者:文学评论家 马季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03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测试出生命的温度,因为作家的思绪走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所造成的激荡,而生命的温度正是从这里一丝一缕释放出来的。对自己熟悉的世界发生的变化,对人的遭遇和事的变迁,作家总是难以忘怀,但那还不是文学,只是通向文学世界的一座栈桥。当读者被一部作品所打动,多半是因为感受到了另一个生命的温度,不管那是来自熟悉还是陌生的人。

  作家陈彦善写人物命运,在他笔下,小人物的性格被赋予了“舞台”聚光灯下所展现出的生命光泽。长篇小说《星空与半棵树》以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为叙事基础,通过数十年间基层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世间万象、人间百态。在故事情节的推动上,温如风与孙铁锤两家共同拥有的一棵百年老树被人偷盗走,从而引发北斗村无数村民命运的变化,既呈现出生活真实的一面,也充分显示出艺术虚构的魅力。在人物设定中,安北斗原本的爱好是在山间仰望神秘而浩瀚的星空。他时常扑到望远镜上观测遥远的星球。这浩瀚的星空改变了安北斗的心胸。正如安北斗思考的那样:人生能静静欣赏、凝望这样的星空,简直是一种奢侈。我们到底是在凝望星空,还是星空在凝望我们。

  《诺奖大师短经典》汇集了历届诺奖得主加缪、福克纳、海明威、黑塞、蒲宁、托马斯·曼、罗曼·罗兰、川端康成等20位文坛巨匠的优秀中短篇小说。这本书按照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时间编排,既能让读者按照小说表现手法循例进入阅读空间,也可以使读者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代表性作品里探寻写作的奥秘。加缪说过:“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海明威说得同样精彩:“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这些小说虽然故事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能够触动读者灵魂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这大概也是文学永恒的奥秘。

  博尔赫斯是中国读者十分熟悉的阿根廷作家,《莎士比亚的记忆》收入博尔赫斯出版于1975年的短篇小说集《沙之书》和1983年的短篇小说集《莎士比亚的记忆》,是作家最后的且具有连续性的两部小说集的合集。博尔赫斯的小说具有天然的探索性,名篇《莎士比亚的记忆》小说主人公海尔曼·索格尔是一位学者,在一所大学里安静悠闲地做着有关莎士比亚的研究,编撰过一本《莎士比亚年谱》。在一次莎士比亚讨论会上,他遇到了丹尼尔·索普,这个人身上散发着忧郁的气质,把自己从一名垂死的士兵身上意外获得的礼物“莎士比亚的记忆”无条件地馈赠给了他……当你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很有可能,你也会从博尔赫斯那里接受莎士比亚的记忆,这是博尔赫斯艺术思维带来的反光。

  小说名家格非写过几本创作理论书籍,不僵化,不说理论套话,不仅对经典作品足够熟悉,感受力好,而且内化成自己的一套解读,对读者很有启发。《小说的十字路口》收录了他对于《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城堡》《红楼梦》等中外名家经典的分析,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深厚的文学造诣,从这些随笔式的文学评论中可见一斑。格非曾说,他相信每个作家都有各自的责任,都有需要表达的最根本的意图,而所有伟大的作品都应当是试图将读者带入一个未知的陌生世界。相信不管是作家、读者,还是单纯的文学研究爱好者,应该都能在这本书中获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