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无限边界

作者: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标准化研究所 刘瀚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1



  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拿起一本书,埋头阅读10分钟之后宣布自己已经在这个领域有了属于自己的心得,之后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这攫取来的观点,把自己的灵魂世界装点得不那么空虚,这绝对不是阅读的意义。阅读是一次次向自己内心进行的探索,是一项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构建神秘殿堂的伟大工程,这一工程或许慢,或许快,但最终是能够让人获得内心的平静。

  我的爱好和我的工作指引我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但说起来,这一页页、一本本的书中的知识对我而言倒不是最重要的,反倒是与这些知识和平相处,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探寻阅读的边界,对我而言是一场意义更深远的修行。

  关于阅读,最难忘的记忆留在了10年前的那个夏天。

  在确定被保送、能够继续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的那个暑假,我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计划。那一整个暑假我都没有回老家,也没有去实习,而是去学校图书馆里自己这个理工男从没去过的社科分区,一口气搬回了30本书,这是我骑车时维持一手扶车把一手扶后座这个动作能携带的最大载重。回到整层都没有人的宿舍,关起门,拉起窗帘确认自己与世隔绝后,就一头扎进那些武侠、奇幻、历史的世界里去,上一本刚读完《明朝那些事儿》,看看纷纷扰扰的大明王朝,直到煤山上崇祯皇帝在风中给飘摇的帝国画上最后的叹号,感慨之余又好奇,明末小冰期与土地兼并双重夹击导致出现的大规模流民,与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社会运行机制有什么联系,不禁翻开《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研究》……多年后,在读张大春先生的作品时才找到了知己,这种仿佛在玩成语接龙一样的阅读方式被张先生命名为“接驳式阅读”,从一本书的余韵跳跃到下一本书的新奇体验,就像一场永没有终点的超级英雄电影,我就是那个穿梭于一个个不同平行宇宙之间的旁观者。

  打断我阅读的,一般是湿透全身的汗水以及连自己都忍受不了的湿热味道。我干脆把凉席铺到冰凉的瓷砖地上席地而坐,但时间一长凉席仍避免不了会被全部打湿,这时候干脆带着一身汗跑去吃上一顿小火锅,汗出得通透到了极致也有几分痛快。

  这样昏天黑地地看书,让我体会到快乐与惬意。刚参加工作那一两年,无论是专业的课程知识还是娱乐的社会新闻,铺天盖地的信息总是涌入大脑之中,越是想要去触摸知识边界,寻求那个曾经给我安全的“有限”,却越是发现这个世界关于知识的真理其实是“无限”。

  我忽然想通一件事情,我似乎永远不可能再像小时候一样只把自己的世界限制在几本书、几道题构筑的“安全的”内心世界里了,新奇而复杂的阅读必将伴随终生,而我能做的只是在这滚滚而逝的时间洪流中,先找到一个立足的落脚地,然后不断地去获取一个又一个有限的、安全的小空间,通过继续的阅读去拓展这些空间。我也不记得这样的想法是什么时候出现在自己的脑海中的,但有了这个想法的时候,就如同潜水跃出水面后呼吸到第一口空气一样,清明,舒爽。阅读的快乐又重新回到了我的身上。

  我之后从事文物相关工作,常常需要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和档案资料,要阅读大量的学术论文,很多时候每一篇都是全新的方向和未知的领域,这一过程中要么如独行夜路,要么如沙里拣金,但是在面对这些在外人看起来比较艰难的任务的时候,现在的我已经不会再被对知识盲目的贪婪所裹挟,会更加单纯地享受每一次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