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人间四月好读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1
4月,是最美的季节,草长莺飞,山花烂漫,杨柳轻风吹面不寒。林徽因说过,“你是人间四月天”。4月里,还有一个美好的日子——“4·23”世界读书日。“4·23”其实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以此作为读书日更是寄托了人们对阅读的无限向往和对写作的无比推崇。我们国家的全民阅读正是根据世界读书日演变而来。
一直以来,我都把阅读当成是一种能让自己感觉到身心愉悦的生活方式。我出生于书香门第,家中藏书可谓汗牛充栋、积案盈箱。母亲从小就教育我“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以3岁识字,6岁之后就开始抱着大部头阅读了。除大量阅读经典名著,父母还鼓励我博览群书,博闻强识,是以从小阅读面就很广。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当家中藏书阅尽之后,百无聊赖之时竟连那本《中国八大菜系》也翻了出来,看得津津有味。幼年时期的记忆力惊人,时至今日,我还记得那本书的封面,也记得各大菜系的代表菜式及其做法。长大以后,阅读范围更广了。除了令人怦然心动的文史哲经典名著,许多古典文献也是我的阅读重点之一。《山家清供》《云林堂饮食制度集》《随园食单》《闲情偶寄》等描述饮食文化、民俗风情的书籍也是我的心头好。
多读书且精读文史哲,由此而带来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能够很好地涵养品性且涤荡人心。在我看来,阅读方式有很多种,不光是看书,还延伸出许多分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还是旅行。读万卷书的同时还得行万里路,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在阅读的道路上一路栉风沐雨,一路春华秋实。比如,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就计划着要把坡翁的风雨历程都走一遍,去眉山谒三苏祠、去杭州观苏堤、去惠州谒六如亭等。读了岱峻的《发现李庄》,我就想去看看那个因抗战时期史语所、同济迁川而一跃成为中国文化版图上熠熠生辉的文化符号的万里长江第一镇李庄。以日以年,我行四方。这,才是深层次的阅读。这,才是高质量的阅读。
作为土生土长的桂林人,我自幼热爱乡土文化,长大以后更是热衷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桂林不仅是个山水甲天下的风景名城,更是一个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我特别希望每一个桂林人都能了解自己城市厚重的文化,尤其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宣讲,有时还带动中小学生从事地方历史文化探究。经常会通过各种宣讲,向读者推荐本地优秀文化书籍。桂林有唐宋以来的摩崖石刻2000多件,“游山如读史”。仅市区现存的抗战摩崖石刻就有30余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交通等多个方面。广西民革区委和桂林市委高度重视“桂林抗战摩崖石刻挖掘、利用与保护”课题,我在参与此课题研究的同时,还组织中小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并把他们带到户外参观抗战摩崖石刻,宣传抗战文化、弘扬抗战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系列活动,青少年们充分意识到阅读既要有整条历史长河的时间观念,也要有国内国际的空间视野。阅读不拘于课本,也不拘于书房,甚至不拘于任何小天地。可以置身大自然中,徜徉天地间,寄情山水间。只要用心感受,哪怕闭上眼睛也可以是在阅读。而我,也在这个宣讲的过程中,从一个单纯的阅读者,变成一个全民阅读身体力行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