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身心看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1
儿时的我是个可以一头扎进书里一整天都不出来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却变得不如以前,常常在读书时走神。一 开始我会因此苛责自己,后来我发现看书时走神有其妙处,便不再控制。于是看书变成了一项调动全身感官的事情,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跑出了书页。
比如在天气好的时候看书。找一块儿被太阳晒热的地板,把脚踩上去,椅子躲在阴影里,最好是有靠背的扶手椅,坐下来,背靠在结实的椅背上,脖子微微前伸——如果把书摆在胸前,或者后仰——如果把书举过头顶。要是书页里的文字开始变得模糊,那么就把书平放在腿上看吧。让阳光把书也一起晒晒吧,晒到蒸发,晒到它顺着鼻孔、耳朵眼儿钻进读书人的脑袋里,这样读书人就永远也忘不掉书里的内容了,它们冷却后永远留在了大脑皮层上。以后每当读书人晴天时在椅子上坐下来,都会想起这天晒烫的脚板和书里的故事。
比如在厨房里看书。炉子上煮着东西的时候,锅盖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火苗呼呼地响,肚子有时也会咕咕叫。人类学家、社会学家都热衷于撰写与食物有关的文章,关于人类作为杂食者对食物的选择,关于不同气候条件下对食物的加工,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餐桌的意义等等。但炉火前的读书人只关心这一餐的去向,他手里拿着一本二手食谱,上面密密麻麻排着不同字迹的笔记。锅盖从“咕嘟咕嘟”变成了“嘎达嘎达”,是做决定的时刻了。读书人低头看了一眼食谱,从调料架上拿起一排瓶瓶罐罐,掀开锅盖,蒸汽瞬间包裹了视线,汤锅里香气扑鼻。他按照书中指示把调料一勺勺加入锅中,拿起汤勺尝了尝,嗯,下次得少放黄灯笼椒,他咳嗽了两声,在食谱上把这句话写了下来。
比如在户外看书。在屋子里看书固然惬意,但无论如何都比不上在户外看书。草坪、树下、海滩、田埂或是山洞,只要是人能去的地方都适合带一本书去,尤其是难啃的哲学著作。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书,带到现实世界中总能找到与之对应的事物,甚至用不着作者举例子,书里的内容就会飞到现实里,指给读书人看。你看,这就是我说的情况呀,不难理解吧。一人一书陷入沉默,几秒钟后读书人决定用它当枕头。
比如在睡前的扶手椅里看书。只有台灯亮着,此刻如果有人进屋,只能看到一个盖着毛毯的膝盖上摊着一本翻了一半的书,上面搭着一双套在格子纹睡衣里的手,沙发扶手上枕着两个胳膊肘。10分钟过去了,读书人仍然停在这一页。平稳的呼吸声,椅子里的人向前倒了一下,然后迅速地反弹回来在椅子里坐直。嗯?黑暗中传来读书人嘟囔的声音,两只手把书从膝盖上拿起来,试着找到阅读中断的位置,又把书放回原位。一分钟后,右手把书向后翻了一页,又搭回扶手椅上。下一次醒来时,读书人脚下的地板已经被阳光晒得热乎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