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内容 读内涵

作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鲁海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1



  我所理解的广义“阅读”,包括了所有获取信息的活动。

  身处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良莠不齐、真真假假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介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人们手握书本报刊,浏览小说文献,拿着手机,刷短视频、微博、朋友圈,本质上都是在获取信息,或者说吸纳信息——“信息茧房”并不是耸人听闻,大数据技术对信息的桎梏是显而易见的。如何阅读,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如何从阅读或获取信息过程中有所收获,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读慢点,边读边想

  大学本科期间,我就读新闻专业。对从业者而言,每每采写新闻稿前,往往需要编织一个细致的信息网络,构建一面宏大的信息背景。真切充沛的报道,并不是仅靠伏案就可以完成的,更重要的是实地调查,多看,多想。一些深度报道可能需要花费数月的时间。新闻写作如此,阅读也应如此——读慢点,边读边想。遗憾的是,当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些人很少再有整块的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成为习惯。诚然,“快餐”可以果腹,但总吃快餐并不利于健康。每天花一些时间,阅读一些深度报道,是我消遣的良方。读深度报道不仅能够提升理解能力、开阔视野,更能引发思考和共鸣,提高文化和情感素质。


从兴趣出发,触类旁通

  跨行投身文博行业10年来,每天与文物打交道,保护文物的同时,尝试借物映史,并不是容易的事。文物保护专业属于典型的综合性多学科专业,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化学、材料学、物理学等诸多领域。生僻的化学原理、高精尖的材料科学、复杂的受力影响评估体系,于文科出身的我来说,与天书无异。但业务所需,务必构建起专业知识体系。我的解决办法是从最有兴趣的陶瓷器着手,通过阅读陶瓷图录和鉴赏文章,理解和感受文物的艺术魅力和史学意义,进而学习陶业考古的发掘报告,厘清考古发掘报告的体例和架构,再研读陶瓷科技分析文章,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如何助力考古研究,丰富考古研究方法。触类旁通后,青铜、金银、玉石等类别也都逐一攻克。实用性的阅读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获取专业知识,但仅仅是快速阅读汲取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阅读过程中多思考。当今考古学迅速发展,融入了很多自然科学技术和理论,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宏观层面的常识和逻辑。有了常识和逻辑,才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避免钻牛角尖,指引我们朝着柳暗花明前进。


精读,再运用

  要说近期在读的重要读物,当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夏鼐先生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博士学位论文,这本《埃及古珠考》是埃及学和考古学的扛鼎之作。夏鼐先生通过对伦敦大学学院藏大量古埃及串珠的考古学观察,开展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讨论珠饰的材质、类型、用法、珠子编排方式和珠子的图像表达,尤其对珠子的制作工艺做了详尽的研究,区分了技术特征和技术过程,并指出文物制作工艺对于断代的重要意义,强调了串珠由于其体型小巧,便于远距离携带,可以揭示距离遥远的两种考古学文化之间的联系。珠子虽小,却可以反映丰富的考古学和历史价值。

  文物器形的多样,纹饰的丰富,铭文的隽永,制作工艺的痕迹,无不体现文物丰富的信息和内涵。阅读文物,就是从考古学、历史学理论和观点着眼,寻找问题,在文物本体上,抽丝剥茧,求索答案。近些年置身三星堆,开展考古发掘出土玉器的保护与工艺研究,希望未来能在实施保护措施的同时,对数量庞大的玉器能够开展系统梳理和类比分析,向夏鼐先生学习,从小处着眼,精读细读,有效阐释神秘的三星堆文物所具有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