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的阅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1
博士毕业时,我的导师特地写了一幅字送我:“读书有福”。我视作珍宝,挂在家里一进门就能看到的地方,日日提醒我。我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无论是做学术研究还是做人,都可以从书中汲取知识与福气。我是专做考古研究的,平时所读的书自然以学术类的为主,有时也会读一些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经典,不一定有功利的用途,却可以提升做人的领悟。
我喜欢阅读,因为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飞驰的列车上,在田野考古的探方边,打开一本书,就进入了一片平行时空。那时空里有苏格拉底、有钱锺书、有王国维……他们携手为我建造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隐秘空间,乐享其中。我一直觉得读书这件事,读的是什么固然重要,读书的场景和心绪也能给人不同的领悟。记得刚刚到四川大学工作,每天奔波在考古工地,科研压力也很大,经常不知道自己努力的目的。那天下了工,其他人都三三两两地散去,我坐在遗址旁的水渠边,看着暖暖的夕阳一点点落下,累得挪不动脚步,索性不走了。不一会儿,星星裹挟着银河铺满整片天空。忽然觉得这星光洒落在地上真是可惜,拿出包里的《西方哲学史讲演录》借着星光翻了起来。读到里面的哲学先贤为了探索宇宙和人生的奥秘,穷尽一生去探索不可知的哲理,忽然间豁然开朗起来。我似乎忘了自己做考古的初衷,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当把问题简化,烦恼也消失了。
因为发掘和研究的需要,我读得最多的书是《三星堆祭祀坑》。这是一部考古报告,如同简化版本的考古发掘现场。真正的发掘现场则是一本魔法之书,不同的人看到的内容也不一样。我是三星堆5、6、7号3座祭祀坑的坑长,也就是发掘负责人。所负责的3座坑里,5号坑最令我兴奋和头疼。这个最小的祭祀坑被称为“黄金坑”,坑内满布的金器、象牙器等器物碎片,似有规律,又说不清、道不明,恰如一本“无字天书”。这本书,我时时看,天天读。经常一个人坐在坑边对着满坑的谜团神游。
学生疑惑地问:“黎老师,这本报告您翻了这么多遍,都能背下来了,还看它干吗呢?”我跟学生说,当人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的时候,其实什么都不知道。看完一本书可能要一个月,读懂一本书也许要一年,但理解一个考古遗址却耗尽一生也只能触及皮毛。做考古就像阅读一样,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去探索未知,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