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
武术与湖湘文化的文学碰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3
□李雪菲
“武术大师的文学影视形象,广东有李小龙、叶问,天津有霍元甲,我们湖南呢?我就想好好写一写我们湖南武术大师的故事。”
谈到为何要创作《国术》(湖南文艺出版社),曾获“路遥文学奖”的知名作家何顿这样回答。
《国术》以文学笔法真实生动地还原了武术大师刘杞荣的传奇人生。主人公刘杞荣自小病弱,8岁还不能走路,被人说活不过10岁。为了强身健体,刘杞荣8岁开始拜师习武,一生不辍。国术练就了他健康的体魄、强大的意志和坚忍的毅力,国术精神也引领他一生以爱国、报国为初心:抗日战争时期,他投身抗战,组建抗日游击队,后赴安徽抗日,任武术教官;劳动改造时期,他仗义除暴,绝技帮民,用伤科绝技和自制中草药,免费为百姓正骨疗伤;和平年代,他自创门派,撰书授艺,弘扬和传承中华武术。
除了这样一位侠士的传奇人生,小说同时刻画了一批怀抱以武报国理想投身国术练习的中国人形象,他们在时代沉浮之中的苦厄和奋斗、初心和梦想与社会现实之间巨大的冲突,以及80年间真实而细微的命运遭遇。这些国术传人的命运纷繁地交织在一起,从而广阔而深刻地折射出时代巨变,展现湖湘大地的生机与变革、湖湘子弟的热情与霸蛮。
为写好这本书,何顿筹备了20余年。
1992年,何顿便认识了这本书的原型刘先生。当时,刘先生已是古稀之年,却依旧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给何顿引荐的朋友开玩笑说:“三个你都碰不到他的边。”这次见面给何顿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此之后,何顿断断续续地听说了许多与刘先生有关的故事。一次与刘先生儿子的长谈,使他下定决心写这个故事。
对于创作这类有人物原型的小说,何顿一直坚持真实的创作原则。下定决心创作《国术》之后,何顿进行了大量的采访调查,向老一辈武术家探讨求证武术招式,查询历史文献,甚至驱车前往主人公原型曾经战斗、工作过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一点一滴的细节考证,最终成为构筑《国术》宏大故事的一砖一瓦。
在国术传人的人生故事之外,小说亦展现了旧时湘楚风情,再现老长沙生活场景。使用湖南方言写作,是何顿的一个标志性特点。他认为,使用方言写作能自然而然地呈现地域文化,使读者走进书中的世界。“地域色彩就是世界色彩。”何顿说:“福克纳用美国南方的方言描绘密西西比河边的小镇,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世界级的文学大师。”
《国术》呈现给读者的便是一个用湖南方言描绘的湖南故事:呷茶、听戏的茶馆;湘江上缓缓行驶的机帆船;老长沙饭馆里的臭豆腐、姊妹团子、糖油粑粑……这些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描写,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宏大历史背景下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
细品《国术》,不仅可以领略武术大师波澜壮阔的人生,亦可领略湖湘文化的魅力。两者的相互碰撞,描绘了一幅以武术为核心、以湖南为背景的独特文学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