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寺院造像稽考》

佛教塑像壁画遗产研究新范式

作者:张仲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3

  □张仲伟

  五台山现存塑像、壁画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文化遗产中具有独特价值和地位,也是近2000年来中国化佛教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例证。系统研究和正确解读五台山造像遗产,对认识中国佛教造像的特色、价值乃至中国佛教发展演化历史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晋出版社出版的《五台山寺院造像稽考》(以下简称《稽考》)一书,分上下两册,60余万字,收录了佛教造像研究专家崔元和先生撰写的专题研究论文20余篇。本书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五台山“台内”“台外”重要寺院造像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也是佛教寺院造像遗产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稽考》一书的特色和亮点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五台山重要寺院塑像壁画的年代及传承作了细致梳理辨析,为读者厘清了这些造像的制作年代及历史传承。譬如,五台山南山寺极乐寺大雄宝殿现存一佛二弟子塑像,被认为是明代甚至是清末民初造像遗存。但《稽考》通过辨析其造型样式,并结合历史及佛教典籍,指出此组塑像不仅与此寺“万圣佑国”创建宗旨契合,且原塑样式风格基本保存,故仍为元代皇家寺院造像遗存。

  第二,对五台山重要塑像壁画遗存的样式和题材作了系统而深入地解读,使读者对五台山寺院造像所承载的内容、意义及所具有的影响,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譬如,五台山碧山寺所置一身头戴菩萨花冠,双腿下垂倚坐的明代弥勒造像。《稽考》指出,此种样式的弥勒塑像是一个新的造像题材和样式,即将历史上已有的弥勒菩萨与弥勒佛造像合二为一,形成“弥勒佛菩萨”。

  第三,对五台山重要寺院及其造像的特色及价值地位的深度发掘和阐释,使读者对五台山重要造像的历史影响、作用及地位,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譬如,《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盛行于唐及其后诸多朝代,五台山殊像寺大文殊殿所置骑狮文殊像、药师佛像及阿弥陀佛像的像设格局,便是此经所述“无佛世界”中,文殊菩萨作为唯一“准佛教主”存在的典型案例。

  第四,对史上已淹没佛教造像进行系统考证和勾稽,使读者对五台山造像的历史存在和演变发展有了更多认识。譬如,唐大历元年(766)创建五台山金阁寺时,延请印度那烂陀寺纯陀做工程规划。而那烂陀寺是帕拉造像荟萃和示范的典型寺院,所以金阁寺所置的诸多塑像、壁画,应是中土引入的最早一批帕拉题材及样式的造像,可惜这批造像已在唐武宗“灭法”时被毁。

  第五,在佛教造像研究方式、途径、目的等方面的尝试和突破,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方法论层面的启示意义。在佛教造像研究中,一般只谈经、律、论等对佛教思想信仰以及造像的影响,很少论及佛教造像对佛教思想信仰的作用。中国化佛教造像题材内容及像设组合,不仅来自佛教经典的有关记载,同时也与造像形成的当时当地传说、信仰乃至特殊事件、因素相关。《稽考》在这些方面作了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