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已是画中人

作者:叶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0

  □叶启

  诗意,源于物我的相感,发于内心的召唤,她以美为形,涵养一派勃勃生机。观于内,达于外,是前贤的自我修养;笔染墨,点画心,是画家的情意抒发。要抵达中国画的诗意世界,画家、画作、画题是三个绕不开的主体。《画事:中国画的诗意世界》(江西美术出版社)通过八位人物、五件画作、四种题材,勾勒出的中国画世界是一幅怎样的诗意图景呢?

  了解一位古人,要知晓他的身世,体悟他的生活,这样即便不能知其所知,或亦能感其所感。

  《盛懋・我的邻居吴镇》,是从盛懋――一位与吴镇有“一时瑜亮”之争的画家的视角来叙述吴镇这位“别人家的孩子”。不同于言之凿凿的“上帝视角”带给人的疏离之感,本书作者宰其弘通过盛懋构建出的两种别样的视角,让吴镇重生,重回我们身边。一是“邻居盛懋”的视角,它以生活之相交见闻、凡俗琐事,把吴镇带回到这个本就有烟火气的人间;二是“画师盛懋”的视角,它把盛懋对吴镇的画从不屑、不解到感悟、敬佩的过程绘声绘色,娓娓道来。书中道出一段人和人之间的羁绊交往,道出一种知音难觅的疏离与亲近。这种亲近,让正在读这本书的我,恍惚间回到那个年代,仿佛成为吴镇的邻居,徜徉在《芦花寒雁图》中,听那一声芦雁鸣。

  要理解一件画作,如只知其笔墨、名其技法,还不足以感受其韵味,更难以领悟其精神。

  回到画面中,回到故事里,回到那熟悉又陌生的时代。《鹊华秋色图・双山记》将赵孟平淡天真的“古意”与“心灵之境”的绘画新时代交织出来,告诉我们“古”和“心”是理解这件作品的关键。其弘先生说:“这幅画里仿佛空空如也,什么感情也不存在,没有内心的渴望,没有归隐的欲图,只有一片安静祥和的世界。”是啊,“有无相生”的意境在《鹊华秋色图》中,平淡地诉说着,洗练却超然。画中的笔墨,是自然的生发,其笔墨意境勾连着画家的精神内蕴;画中的技法,是心声的流露,其起伏顿挫裹挟着画家的喜怒哀伤。

  感悟一种题材,就是感知一种思绪,就是领悟一种期许。

  亭子里,观者的驻足,是把时空停顿,是请心灵栖息。渡口边,行客的瞻望,是来处与归处的牵挂,是此岸与彼岸的缠绵。夜晚中,万籁的沉寂,是“何必见戴”的尽意,是对白昼苦短的怜惜。而骏马飞跃的,是时间的痕迹,是昭陵六骏的雄强威武、英勇壮烈,是照夜白的遒劲丰腴、昂扬身姿,也是奔腾在我们心间、承载着我们灵魂的不屈与坚韧、信任与宽容。

  亭子、渡口和深夜,都是一种停顿,是日复一日的、匆忙之间的休养生息。骏马飞驰,则如时光飞逝,踏遍千山万水,纵使百转千回,是一种生命的涌动,片刻不能停歇。带着这些思绪,再品读书中随文附上的历代名画,或能洞悉其中眼目,或能止息山水云间。

  《画事》建构出来的中国画世界,跨越时空,纵横宇宙。画里画外,所在的时空虽有不同,却有一样的生命关怀。这就是本书作者要发掘的诗意,要展现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价值世界。

  (作者单位:江西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