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辛亥故事,描时代云图

作者:张德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0

  □张德强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2023年,作家常芳推出的最新长篇《河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就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这是一部填补山东辛亥革命文学叙事空白的长篇,它以辛亥革命时期“山东独立十二天”为历史背景,以济南和黄河岸边的泺口镇为地理坐标,通过一个革命者和其家人在历史漩涡中的际遇、一个巡警局长难以言说的家国兄弟情仇、一个在济南泺口铁路桥施工的美国工程师的书信与日记,描摹了一幅革命时期的人间万象图。

  这是常芳近年付出大量心力创作的一部巨著,全书42章,长达50万字,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鸿篇巨制。作家通过长期、深入的历史研究,把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和一个错综复杂的地域写得栩栩如生,既有宏观的设计架构,又处处充满包含年代感的细节。

  如果说现代作家李人作于上世纪30年代的《暴风雨前》衔接其《死水微澜》,描写了四川辛亥革命前成都士人、新军与女性的种种面貌与心态,《河图》则写的是革命暴风雨到来前后的济南众生相。常芳并非意在重复书写如李人《暴风雨前》那样大变革前波动不息的近代中国一隅,而是有着窥视历史真相的反思意识。不同于一般的家族小说,这部小说写的不是一个旧家族几十年内的兴衰沉浮,而是这个家族在不到一个月内迎接的历史冲击与急速分化。它既写衰败,也写新生;既回顾历史,也试图道破心灵。

  《河图》中的具体之“河”,自然指的是黄河。1855年黄河泛滥后自河南兰考改道入流经济南泺口的大清河河道,黄河自此从山东注入渤海。为修建津浦铁路,1899年,清政府向英德银行团借款筹建黄河铁桥。此桥耗资巨大,至小说故事主线截止的次年,即1912年始通车。这座铁桥恰好建在故事发生地――泺口镇,小镇目前已为济南城天桥区一部分。

  《河图》所展示之“图”,是一种真与梦的相生相伴,是以魔幻的民间视角看待历史之无常变动。虽然,启蒙话题作为革命的话语理由不时显现,如南怀珠对兄长所言:“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天下,很大一部分人都是被自己的偏见和愚昧困住了手脚。”事实上,小说中多次提到的“独立”一词,被各色人等反复阐释,做出不同理解。可常芳无意于仅仅困守启蒙视角,她力图回归110多年前,从当时人的角度理解历史的变革与变革中的混乱。

  小说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话语互文的手法。美国工程师戴维使用不同的语言讲述中国见闻,这些段落皆以西班牙语乃至拉丁语道出,又由作者翻译为中文。南家子女之间的交流多采用知识分子现代话语,分析天下大势,表达对家国命运之担忧或争论。市井小民则采用民间话语,如来家祥这位仇视西洋的棺材店店主的言行,又如周约瑟这位虔诚教徒对基督教义中国式的理解与践行。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