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些成长的烦恼》:
平民精神与少年志气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2
□瓦当
著名作家梁晓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以《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知青文学作品享誉全国,2018年又以115万字的长篇巨制《人世间》获得茅盾文学奖,同名电视连续剧再次引发轰动效应。被誉为“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的《人世间》无疑是一部大书,自传体成长小说《我那些成长的烦恼》(山东教育出版社)则可以看作是《人世间》这部大书的补白和注解,《人世间》中的许多人物原型和故事原型都可以从中找到,第一人称的叙述更加娓娓道来,也更具亲和力。
作为共和国同龄人的梁晓声,其个人成长经历紧踏着共和国编年史的节奏,饱经风霜,备尝艰辛。书中写到自己的父亲是一名大三线工人,常年在外省工地上劳动,两三年才能回家团聚一次。家中只剩下没有正式工作的母亲和5个孩子相依为命,生活艰难可想而知。作者“自我记事以后,几乎没见到母亲真正快乐过,更没听到母亲开怀地笑过。”唯其如此,亲情更显得弥足珍贵。母亲尝试在门口的建筑土丘上种出供全家吃的菜园,父亲用劳保手套给5个孩子精心编织的毛衣……点点滴滴的温馨回忆照亮了贫乏岁月。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梁晓声很小就学会了劳动,爱上了劳动,刷墙壁、捡煤渣、拉地瓜、铲树皮、卖豆腐、照顾兄弟姐妹……样样都干,样样都行。这是一个懂事到让人心疼的孩子,苦难生活的磨砺促使其过早成熟,“认识到责任是生活天然的一部分,既然是天然的,那就只有尽量把它担起来”。在哥哥患病后,他更是自觉承担起长子的责任。徒步30里到江北为哥哥求医,第一批报名去北大荒插队,想着把哥哥也接了去,分解母亲的压力。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景,诠释了亲情与责任的重量。
除了相濡以沫的亲情之外,书中还写到了情同母子的师生情,写到了情同兄弟姐妹的同学情,写到了穷人之间的相互守望、互帮互助……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无私地帮助别人,一颗颗善良的心散发着金子般的光芒。他们平凡不乏高贵,自尊而又体面。作者借以告诉读者一个朴素的真理:“只要一家人相亲相爱,困难总是会被克服的。而只要我们对别人的帮助深怀感激,就会有更多热心的人愿意帮助我们。”阅读此书,不由地感慨人间自有真情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回顾艰难的成长岁月,“因着善良的人们,宝贵的友谊,也就不仅只有忧愁,还有暖意了。”就像晚年的作家回忆起同学树起,“如今,我和树起都是70余岁的人了,我还真就只听他唱过一次歌――在50年前,也可以说是在半个世纪前那个晚上。”友谊的歌声多么动听,穿越遥远的时空,依然栩栩如生,动人心魄。
梁晓声以真挚入微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作者行文朴实、自然,有的章节本身就像简洁的短篇小说。作者直面苦难,书写苦难,不煽情、不矫情,坚信人性的光芒并充满希望。书中昂扬着饱满的平民精神和少年志气,令人动容,甚至肃然起敬。当代文学中已很少看到这样的精气神,但这恰是“人的文学”最珍贵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