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伦理》:
当AI的潘多拉盒子尚未打开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2
□徐金宝
21世纪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时代,新技术革命将带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对民众来说,了解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以及其中的技术难点和伦理挑战,无疑有助于提高民智和综合素质。《人工智能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正是这样一本科普著作,它从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出发,用直观和质朴的语言讲清楚错综复杂的概念,引导读者看清AI的前世今生。
本书在开篇就区分了强AI和弱AI,以图灵测试为手段,对比了机器和人类在自然语言理解能力、抽象能力、计算能力、推理能力上的差别。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我们正处于弱AI技术迅猛进步和整合的时期,人工智能伦理更多是对人类发展AI应用的自我约束和指导。人类要做的就是倍加小心地呵护弱AI的发展。
为了提高AI产品(如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根因分析是故障诊断必不可少的工具。不幸的是,可解释性是许多机器学习模型(如深度神经网络)所欠缺的。书中把因果推断(包括反事实推理)视为AI基础理论的下一个突破口,它将大大提升机器的学习能力。
网络通信的普及降低了内容生产的门槛、助长了垃圾信息的泛滥,我们处在大数据时代却苦于高质量信息的相对贫乏。利用AI技术对非真实或低劣信息进行过滤,将成为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同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变得日益严峻,我们必须从法律法规、公众意识、技术保障等几个角度加大数据治理能力。书中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联邦学习、公钥加密、数字签名、区块链、零知识证明、数字身份代理等技术,鼓励高质量内容和有偿数据共享,强调对深伪技术、数据攻击的鉴别和对抗。
在数据之上的是知识――当前人工智能理论恰恰在知识表示与推理上存在严重的不足。从感知到知识,有一道人工智能难以跨越的鸿沟。书中围绕知识论和可操作的知识(如知识工程)展开了有趣的讨论。对知识的保护和交流(如西学东渐、开源运动),让我们明白科学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毫无疑问,AI技术将成为大国博弈的战场,而智能制造带来的科技失业问题也不容忽视。书中特别重申必须将可验证的伦理标准作为AI的研究内容,通过法律法规约束数据霸权。对技术进步的反思,是所有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人们都必须认真对待的。
书中广征博引、妙趣横生的例子,加上许多精美的邮票配合正文,让人读后酣畅淋漓,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到许多AI及其伦理的基础知识。正如专家们在推荐语中所言:“是一本从伦理角度探讨人工智能的科普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