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版专:
砥砺五载铸辉煌 扬帆起航风正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9-22
□陈斌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出版印刷类学校,中国出版印刷专业教育的摇篮,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特色学校。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素养、艺术眼光、创新意识的印刷出版传媒类高端应用型人才,服务国家、上海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回眸“十三五”,学校上下同心协力、顺势而为,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展望“十四五”,全校师生扬鞭奋蹄、乘势而上,学校全面发展未来可期。
凝心聚力铸就辉煌“十三五”完美收官
“十三五”期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组织实施学校“十三五”规划纲要,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旗帜引领效应不断彰显。学校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充分总结建校以来各个阶段的办学经验,科学研判同类院校发展趋势,提出“推进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发展目标,为学校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主题教育巩固深化,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充分体现。
推进大学制度建设,院校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学校深入推进“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多元参与、校企合作、双师治学、民主管理”的高职院校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综合改革工作,认真落实分类评价与依法治校工作。在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中,连续3年位居“应用技能型院校”第一名,在同类院校中竞争优势明显;2019年成功创建“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成为上海市第一批依法治校示范校中唯一的高职院校,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成绩突出。学校围绕产业转型积极探索构建传媒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丰富和完善工、文、艺相互渗透且有鲜明特色的三大专业群。截至“十三五”末,全校共有5门国家级精品和资源共享课程,25门省部级精品课程,省部级以上教学团队19支,数量位列上海高职高专前茅;共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获奖数量和层次都位列上海高职高专院校第一。学校学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获得1枚银牌和1项优胜奖的优异成绩,在美国印刷大奖(班尼奖)和德国红点奖的激烈角逐中屡获佳绩;学校师生还代表中国助力上海成功申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示范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学校以环版专文化创意产业带建设为导向,依托国家新闻出版署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基地创新联合育人模式;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共建出版传媒技术技能型院校产教融合示范项目;打造“水丰汇”国家数字传媒产业园,充分释放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学校还与睿泰集团等企业设立产业学院,探索高校与行业领军型企业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科技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学校通过“3+1+X”特色科技平台,共享高校、企业、行业和政府部门优质资源,营建良好的科研氛围。学校获批的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新闻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牵头编撰的《中国柔性版印刷发展报告》蓝皮书广受业内好评。学校还积极参加社会服务项目,开展行业培训,加强院校、行业、企业、协会间的协作融合,共为26家单位9300余名员工进行6.7万余人次培训;承接横向科研项目372项,服务经费规模达1378万元。
坚持国际合作办学,服务“一带一路”。学校成功申办上海高职高专院校中唯一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印刷媒体技术专业通过ACCGC国际专业认证,引进Foundry技能培训系统,将国际技能标准引入专业教学;实现学校办学史上留学生培养“零”的突破;同时引进世界技能组织前任主席西蒙・巴特利等专家充实师资队伍。“十三五”期间,学校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举办技术技能培训班10余期,培训500余人次;成立学校驻塔什干纺织与轻工业学院“毕 工坊”,承接丝路书香工程出版印刷人才培养项目,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编撰的印刷技术培训教材已用于斯里兰卡和纳米比亚等国的人才培训工作。
大道如虹筑梦前行“十四五”扬帆远航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对标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主动服务科教兴国、文化强国战略,积极对接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全面增强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国际交流合作和文化传承等领域综合实力,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高技能出版传媒和文化创意应用型人才。
固本强基,以党的建设统领学校改革发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管理,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领域、贯穿于人才培养和学校建设发展全过程。建立校党委、党支部、党员“三位一体”党建工作模式,聚焦规范化、精准化、特色化发展;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实施基层党建工作计划。
追求卓越,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十四五”期间,学校将以新媒体与跨媒体技术及媒体融合应用为重点和方向,按照“适度起步、逐步拓展”的专业设置与建设发展路径,逐步设置、兴办、建设和发展应用型本科专业。围绕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适应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德技并修、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训育结合的人才培养与评价方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以“汇创空间”和“大学生社会化内容生产创筹平台”作为产教协同育人展示空间,培育一批市级创业工作站、就业创业创新基地以及校级校外就业实践基地,开发一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瞄准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学校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选手培养基地建成国际一流实训基地;优化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培养选拔机制,力争实现参赛成绩和办赛水平双提升。
转型提升,开创科技协同服务新境界。“十四五”期间,学校以国家和省部级科创和技术服务平台为支撑,完善和扩大产、学、研“三结合”科技创新基地,继续深化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工作。走“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应用型科研之路,探索构建“三级三类”教师科研项目培育体系。实施科技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瞄准行业技术前沿,拓展应用领域,基于学校优势凝练特色研究方向,为行业、产业、企业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提供科技服务。鼓励教师进行成果产业化,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专利申请转化后资助模式。完善科研管理和评价制度,激发教师动力与潜力。
精准合作,服务国家对外战略提升国际影响力。“十四五”期间,学校通过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和“服务国家战略和学校影响力提升”两大目标工程,充分利用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传统优势,着力打造学校教育国际化特色品牌,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和内涵式发展,包括开展国际化培养标准与认证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与国外出版印刷传媒类先进标杆院校的交流合作,拓展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领域和规模;建设多家境外办学基地“毕 工坊”,尝试推动成立“一带一路”印刷媒体教育联盟,提升中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
守正创新,以工匠精神铸就学校文化之魂。学校将以工匠精神为龙头,以“崇德、弘文、笃行、致远”的校训精神为指引,做好文化育人顶层设计,做到传承大学文化、融入区域文化、融通企业文化。依托专业博物馆、非遗展览馆等载体,在现有“启影”大学生电影节等活动品牌基础上,推进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聚焦“三大素养”,重构文化育人内容体系:重视统筹引领,提升“公民素养”;加强协同联动,培养“学生素养”;深入体验实践,增强“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