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回望中国教育70年

作者:吴贤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4-23

  □吴贤友

  70年的时间里,中国成为教育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的教育大国,解决了“穷国办大教育”的世界性难题。这些成绩自然要归功于党和政府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无数教育者为此所奉献的卓越智慧,虽领域殊异,但他们毫无例外都心系民族命运,有赤诚的教育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感。《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是这些杰出教育者的集中展示,也是对他们所作贡献的崇高礼赞。

  二战以后,“社会最重要的投资是国民教育的投资”差不多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中小学入学率不到20%。然而,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到2011年,我们利用25年时间全面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

  不仅如此,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还实现了从“穷国办大教育”到“大国办强教育”的转变,2018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8.1%,正式迈入普及化阶段。职业教育由内涵式发展步入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时至今日,我们的育人理念、课程改革、队伍建设、制度创新等随着时代的要求均有突破性的发展,其中不乏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理性思考与实践经验。这些饱含着中国精神的教育财富,凝聚着无数教育者心血和智慧,不是照搬外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

  萧伯纳有言,当他们无法找到乐园的时候,就亲手创造了它。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确实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我们也面临着一些特殊的挑战。但我们相信,历史永远只会眷顾那些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朱永新先生面对基础教育理想主义缺失等现状,发起“新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刚刚故去的李吉林先生,从教60年,构建以“情景交融”为主要特色的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为儿童教育的中国特色写下了光辉的一笔。这样的教育者还有很多,如于漪、钱梦龙、窦桂梅、魏书生,在本书中都有专文呈现,值得细读。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教育者,有了他们的热情和智慧,中国教育才绽放出今天的勃勃生机。

  我国有51万多所学校、2.7亿在校学生,教育体量为世界之最,遭遇的困难和问题也是世界之最。这要求教育者必须在各自的领域里深耕细作,为中国教育向精深拓展提供智慧和谋略,更要求教育者有足够开阔的视野、兼收并蓄的胸襟和多方协作的意识。

  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今天的学者不再是以个人的知识资源为基础做知识创新的工作,而是以团队的形式做大规模的组织、管理和创新。今天的中国教育有这样的成就,同样是无数教育者齐心协力的结果。

  阅读中我们知道,许嘉璐等关注中华传统教育的现代转化;陶西平等借他山之石为中国教育助力;潘懋元、钟启泉等聚焦教育学科建设;姜大源、周稽裘等致力于职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更有那些坚守一线教育教学的学者,在自己的园地里探究理想教育的模式,如李希贵、温儒敏等。如此种种,凝成合力,共同绘就了中国教育的宏伟蓝图。

  朱永新有言:“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不可能走得多远。”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中国教育一定会走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