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迷影”丛书:

构建一种可对话的新迷影

作者:原翊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1-09

  □原翊畅

河南大学出版社

  当我们讨论电影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谈到迷影文化。“迷影”(cinephilia),乍听像一个错词,仿佛是“影迷”这两个字放反了。其实不然,“迷影”的意思为迷恋电影。“迷影”一词,最早于上世纪20年代由先锋派导演路易・德里克创造出来。

  第一次真正了解“迷影”这个词,是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新迷影”丛书。这套书目前已经出版了6本,多为电影理论和电影大师的访谈。和通常的电影史图书关注的重点不同,这套书从电影的迷恋入手,阐释电影的产生及发展。“新迷影”丛书有法国哲学家论电影、英美电影文选、欧洲历史大师的访谈与研究、民国电影理论译文选,也有《电影手册》华语电影批评文选……

  我很喜欢这套丛书的总序,以至于每读新的一本都会再读一遍。主编李洋在总序中写道:“‘新迷影’丛书力求用主动的寻找回应未来的诉求,只有以激进的姿态迎接外部的思想和历史的声音,吸纳威胁电影本体、仪式和艺术的要素,主动拓宽边界,才能构建一种新的、开放的、可对话的新迷影,而不是用悲壮而傲慢的伤感主义在不可预知的未来鱼死网破。这就是本套丛书的立意。”

  当我啃完这6本书时,所有关于电影的疑惑都找到了答案。

  我们为什么要去看电影?塔科夫斯基这样说:“我认为,人们去电影院的一般目的是因为时间:为了失去或错过的,为了不曾拥有的时光。在真正的电影中,观众不仅是观众,而且是见证人。”

  想要更好地理解迷影文化,去看看它的历史吧。时间退回到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组织了一场电影放映,电影诞生了。那天,第一次看到这些神奇画面的乔治・梅里爱因此改变了人生轨迹,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他近乎疯狂地拍摄了几百部电影,在完成第430部影片之后,他于1913年退出影坛,最后惨死在街头。而迷影成痴的他也成为第一个因拍电影倾家荡产的人。

  经济发展,更多审美主体和“小镇青年”走进影院,很多人还没来得及接触中国式的迷影文化,便猝不及防地被市场裹挟,盲目地走进电影院,接受院线和发行方所给予的不容置疑的选择。电影正面临痛苦的重生,它不再是彼岸的艺术,必须突破藩篱,成为包容所有语言的形式。用主动的寻找来回应未来的诉求,这也是这套“新迷影”丛书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