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中国文化课》:
精神家园一场回归之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1-09
□北阳
中国青年出版社
说到中国文化,你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诸子百家、唐诗宋词,还是五千年历史长河?其实,这些确实都是中国文化,不过如果要问文化到底是什么,估计很少有人能毫不犹疑地给出答案。
余秋雨在他的新书《中国文化课》的开头,是这样定义文化的:“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为了让大家理解这个全世界最简短的文化定义,余秋雨从跨国婚姻里的“文化差异”谈起,一下把看似高深的问题放到了现实生活之中。
近些年传统文化热潮不断,相关题材的影视节目、文创产品爆款也层出不穷,但是像《中国文化课》这样从时空大脉络来谈中国文化的系统性作品,还相当稀少。
除了诗意的生动讲述方式,余秋雨讲“中国文化课”还有一个优势。他曾辞职,用自己的脚,走遍了世界各大主要的文明,被称为“走得最远的当代学者”。他说:“这个走有个好处,让我的课程里增加了好多感性的成分,一点点的比较、一点点的权衡,最后得出有关中国文化的结论。所以,视野比较开阔。大家跟着我读读这本书的话,也等于和我一起进行了一次长途的旅行考察。”
中国文化,浩如烟海,纷繁复杂。除了给出文化定义的引论,《中国文化课》中还有四大板块。
“史迹・文脉悠悠”铺展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壮阔史诗。“大道・儒家道家佛家”解读作为中国文化精神主干的哲学思想,让读者把握重心,畅然领悟。“反思・利弊所在”是作者多年来对中国文化的个人反思。“储心・必要记忆”是全书的“地下宝库”,列出了读者应当记忆、诵读的文本。
解读历代文化巨匠和原典著作,追索数千年文化史,确认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放眼四大古文明,反思中国文化利弊得失;开列记忆篇目,释译经典文本……就这样,余秋雨将中国的历史、文学、美学、哲学、宗教等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共享给读者,搭建起一条精神家园的回归之路。
纵观余秋雨的著述,中国文化一直是他数十年来研究、写作的主轴,多部作品都是从不同维度探讨中国文化的结果。如果说《文化苦旅》是一个开端,那么《中国文化课》就是在这条延长线上的总结,余秋雨数十年对中国文化的思索与感悟,都汇聚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