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姆博尔斯卡选读札记》:
不止于一本读书札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1-09
□赵祯
东方出版中心
翻开这本书,你会惊奇于从中走出来的活生生的希姆博尔斯卡,她伏首案前,一手拿着烟,一手握着笔,时而轻笑,时而面露讥讽。氤氲模糊了你的视线,模糊了你与她的距离,那一刻你才发现,自己和她曾如此之近,恰似跨越时空的老友,一起嬉笑,一起批判,一起沉思,一起慢慢看完剩下的文字。
读希姆博尔斯卡的书是一种享受,她的作品语言简练,一句话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能让人暂时放下书,细细品味好一阵。虽然她时常会探讨哲学问题,但笔调丝毫不沉重,反而带着睿智的诙谐,用开玩笑的口吻道尽人生百态。《希姆博尔斯卡选读札记》是作者刊登在《文学生活》周刊专栏里的读书笔记汇编,这些专栏文章类似读后感,作为本书的译者之一,我在翻译的同时,不光惊叹希姆博尔斯卡庞大的阅读量,还惊叹她独到的视角。
一篇篇读下来你就会发现,希姆博尔斯卡并不“挑食”,她涉猎各个领域的书籍,文学、传记、专著、指南等都被囊括在内。每一本书在没有被翻开之前都是平等的,被寄予厚望。不仅如此,希姆博尔斯卡从头至尾都贯彻一种冷静的、“旁观者”的态度(显然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旁观者)。她总是同自己的客体对象保持理性的距离,既有时间上的距离也有空间上的距离,但同时她又会在精神上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这样的距离感使她很容易陷入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而将心比心则让这份沉思沾染上烟火气,因而便造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
我印象最深刻的专栏文章是她对自己这本选读札记的评论。这篇评论里,她的冷静、俏皮和真诚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将自己分裂为“写作的我”和“评论的我”,她们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相伴相随,彼此知根知底。
《希姆博尔斯卡选读札记》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在为读者服务,行文简短为了给读者们节省抉择的时间。多亏如此读者才能快速地掌握信息,了解哪些书值得一读,然而我认为它不止于一本读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