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钟健回忆录》:

细腻深情勾勒一生履迹

作者:宋媛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0-01-09

  □宋媛媛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我一向对充满文艺气息的理工男怀有特别的敬意。

  陕西的乡党杨钟健先生,是文理兼擅的通儒。他的名号也许没李四光那么如雷贯耳的响当当,但是说起周口店北京人,说起恐龙化石,就没有人不晓得他了。

  介绍杨钟健先生,起笔时很容易这样开始:中国古生物学、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是唯一入选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亚洲古生物学家,引领了亚洲诸多恐龙新的发掘与探索……如此表述尽管未尝不可,但我从洋洋20多万言的回忆录里,看到的远非如此平面化。

  《杨钟健回忆录》以细腻而深情的笔触,详细地勾勒了共和国第一代古生物学者一生的履迹。读回忆录的时候,这位科学巨子的博雅风采与家国情怀令我禁不住地感慨――在动荡不安的中国大地上,只要给他们一点点空间,中国知识分子能在“石缝”里栽种下什么?

  杨钟健生于1897年,是陕西华县人。五四运动前夕,杨钟健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虽然就读于地质系,这位理科生却对改造社会、清明政治怀有极大的兴趣。他与陕籍同学一道创办了《秦钟》杂志,激扬文字,评议陕政,揭露时弊。在北大学习期间,他还对哲学颇感兴趣,曾听过胡适的哲学史大纲课,并一度想学哲学专业,后来“与胡先生熟悉,常到其家中接谈,所以更受其陶冶”。这些特殊的经历,打下了其思想光谱的底色,使其一生都保留着特立独行的品格与温润风雅的襟抱。

  令人拍案惊奇的是,杨钟健一生除发表科学类文章和著作680余篇(部)之外,还创作了7本游记和2000多首诗词,他多才、渊博得令今人难以置信。

  读《杨钟健回忆录》,最让我感动之处有二。

  一是战火烽烟岁月里,杨老所心心念念的仍是自己的古脊椎动物研究,并期望对抗战发生真切实效。哪怕在昆明郊外数十里的关帝庙,仍利用空煤油木箱做桌凳和书架,展开对禄丰蜥龙动物群的发掘和研究。

  二是迎难而上、舍我其谁的勇气和魄力。抗战胜利前夕,杨钟健离开耕耘半生的研究岗位,出任西北大学校长。当时教育革新举步维艰,友人傅斯年曾极力劝阻,并以胡适在北大之失败为例令其断了念头。但杨老依然临危受命,以士不可以不弘毅回应之:“哪里都有困难,但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所谓伟大山河,就自然环境而言,无所谓好坏,所待努力者,只是人事问题。”言下之意,人谋不勤,才是落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