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数字社会中,公共与个体责任交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7
在数字技术加持下,技术的魔力与精确度大增。就如同只要你愿意,无人机不仅能隔空送戒指,还能帮你准确把它戴在新娘手指上一样。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飞跃,都离不开技术宽松发展,也与公共伦理尺度的放松相关。但是历史的教训是,在很多情况下,某些科技发展在无意中忽视伦理,盲目冲向技术的泥潭。如同新的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向人们作出了解放的承诺之时,它又在前所未有地读取我们的身体和思想,由此带来的社会副作用可能甚至会超越英国作家奥威尔小说《1984》中的场景。
理论界已经注意到,技术的发展本质上是一个人为的进程,需要审慎考虑我们意欲达成怎样的未来。
一些人认为,技术的副作用都是意外的结果,如同汽车的发明,不能为车祸伤亡负责一样。这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道理。但是,技术发展并不是线性的,而是进入了裂变式阶段,一旦发生原子裂变式后果,这种意外即使是无意,也是公众不能承受之重。因此,预见性与敏捷性的社会管理成为要件,如果仅运用程序性“创可贴”,并不能治愈深层次的伦理缺陷。
不单是有形的技术后果,无形的社会后果也在与裂变式技术发展伴生。关注公共理性的本质,在于注重人的权利与公平,而无论如何要避免单纯的技术像行为规则一样去支配社会。你在生活中可以体会到这样的事实,当你到医院的眼科和神经科去时,没有一个医生不会告诫: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要理性地控制电子设备使用时长,因为过度使用会对人的眼睛与神经有明显伤害。而各大网络公司无不在千方百计吸引用户延长在网时长,有的西方大公司甚至故意在深夜推出新的、有魅力的内容,使人超常贡献出自己的注意力与金钱。
这是公共责任被个体和团体似乎无过错地伤害的一个小现象。事实上,无所不在的网络已经把社会上的一切列为运算的对象,这需要社会理性地管理,也需要使用者有自我警醒的个人理性,用于必备的自我防范。
记者、编辑作为自然人,有个人的情感和利益,而作为职业人,需要遵循职业道德和公共责任。这种双重身份可能导致角色冲突,乃至公共责任与个人利益的冲突。现在,这种现象放大到团队性甚至行业性的呈现,而且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这是需要不分国别都要正视的。